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471869
大小:137.1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01
《酶的特性稿范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酶的特性稿范文 酶的作用机理分析[据图填空]? (1)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______。 ? (2)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______。 ②①① (3)AC段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C段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如何移动?_____________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酶降低的活化能B点将向上移动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2、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有机物B.酶催化功能的本质是提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改变酶的空间结构D.酶不会因催化反应而减少B2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A.酶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BB.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CC.高温或pH改变会导致酶结构的改变DD.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C?3.下图为酶催化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以数字编号的图形分别表示反应物、酶、生成物等反应要素,其中表示酶的图形编号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A?4.(xx·海南高考)下列操
3、作中,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的是()?A.淀粉酶溶液中加入强酸?B.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D.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粉剂C?5.(xx·海南高考)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B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淀粉淀粉酶↓↓↓各自在所控制的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淀粉与相应温度的淀粉酶混合↓↓在各自所控制的温
4、度下保温一段时间↓↓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沸水、60℃℃、冰水?易误易混?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实验室使用的α淀粉酶最适温度为60℃。 ? (2)本实验不宜选用H2O2酶,因为H2O2本身在不同的温度下的分解速度不同。 ? (3)本实验中,只能运用碘液检测底物,不能利用斐林试剂检验产物的生成,因为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到到50~65℃℃,导致低温下的实验组由于温度变化,影响实验结果。 ? (4)设计实验程序时,不能将底物和淀粉酶液先混合再控制温度,否则在温度未达到所预设温
5、度时酶已发生作用。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中需先将过氧化氢酶或H2O2调至相应pH(低PH、最适PH、高PH),再混合,以保证反应一开始便达到预设pH。 取三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号1,2,3,并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液。 将三只试管分别放入沸水,60℃℃左右的热水,冰水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 温度再向1',2',3',三只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依次放入沸水,60℃左右的热水,冰水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5分钟。 分别将1',2',3'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
6、倒入11号,22号,33号试管中,然后摇匀,再放入各自温度的烧杯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5分钟。 再向11号,22号,33号试管中各滴入一滴碘液,然后摇匀。 观察并记录这三只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22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11号和33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 取三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1号,22号,33号,分别向11号,22号,33号试管内各注入1ml的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依次向11号,22号,33号试管中注入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各1ml并摇匀。 分别向11号,22号,33号试管中各注入2ml可
7、溶性淀粉溶液。 震荡这三只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PH将三只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左右的温水中,保温55分钟。 配置斐林试剂,取斐林试剂AA液和BB液各3ml。 混合摇匀后待用。 向三只试管中各加入2ml斐林试剂。 轻轻震荡试管,以便使试管中的物质混合均匀。 同时将三只试管的下半部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11分钟。 观察并记录这三只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22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11号和33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 1/某位同学为了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设计了如下方案将试管分为多
8、组(1~5号),每支试管中放等量的浆糊,然后加等量的新鲜唾液.再将5支试管的温度分别控制在20℃、30℃、40℃、50℃和60℃.过相等的时间后取等量的反应液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观察有无砖红色沉淀产生或比较砖红色的颜色深度.以上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是()①温度范围确定不科学,且温度梯度太大;②分组太多;③不应在将浆糊和唾液混合后再控制温度;④不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