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79998
大小:58.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2
《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劝学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2、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重点、难点1、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2、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教学方法、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
2、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己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徳。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学生正咅正字。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2、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并理解文言常用冷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3、理清文章结构(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2)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口”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一二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明确:一=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1段,提出屮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
4、松,不可以半途而废。)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第4段,阐明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4、巩固学生自读
5、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5、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第二课时一、检查导入⑴虚词青,収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彖,作“对”、“向”讲。)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榦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6、,可译作“地”。)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O)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O)(2)通假字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君子生(性)非异也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二、探究课文第二段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加工冷冻明确:蓝冃-水冰胜于寒于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成语
7、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作者又以“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棘绳砺直木轮木直金利3、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111什么结论?4、这一段作者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正面设喻论证,把道理隐含在比喻屮需要推论出来。三、探究课文第三段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1、第1句话的前半部分通过“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了什么?接着,后半部分又用了“吾尝跌而望矣,不如登高之聘见也”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论证,说明了什么?2、“登高而招
8、”“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3、第3段作者「又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第三课时一、探究课文第四段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冋答。1、第4段作者运用了10个比喻,这些比喻句可以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