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导学案教师版

秋声赋导学案教师版

ID:32303566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3

秋声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秋声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秋声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秋声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秋声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秋声赋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秋声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2、理解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3、能背诵一二段至背诵全篇学习重点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学习用时:3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

2、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其他七位散文大家是唐代的、和、宋代的、、、、)之一。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

3、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佑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活动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萧飒()鏦铮()()针砭()杀戮()寂寥()戕贼()2、结合注释直译课文,熟悉内容。活动二检查预习活动三课堂学习1、读课文,理清思路。请

4、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节内容。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5,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害三个部分。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尾声,也可列为一段。2、赏读,探究文本。(1)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①、读课文第一段,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

5、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找出具体语句)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②、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明确: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可以让学生按照原文翻译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2)学习文本第二段①、快速阅读,找出描写秋声的语句。明确: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②、这

6、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明确:先写“秋之状”;色,容,气,意四个方面。③、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明确:不是离题。理由如下: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④、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对秋之状的再次引申写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

7、些秋风过后的草木萧条之色,这里前后草色之变,又是运用的什么手法呢?明确:对比。用前后色差之大来显示秋风的萧杀之力度。⑤、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者还嫌不够。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呢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修辞手法呢?明确:“夫秋”至“物过剩而当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