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

ID:26374603

大小:3.36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8-11-26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_第1页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_第2页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_第3页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_第4页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绪论绪论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一)研究背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组织变革的加快,人们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问题逐步蔓延到各个职业,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而这一现象在公务员这一职业上表现尤为突出。据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职业倦怠现象发生在中国70%的职业人士身上,相较于其他行业,公务员这一职业显示的倦怠比例最高;而另据2008年重庆市《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课题报告披露,公务员中不低于50%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公务员职业倦怠不仅会直接影响公务员个体健康、工作表现、政府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甚至会诱发一些

2、严重的社会性的有害现象。首先,从个人角度分析,公务员如出现倦怠现象会引发情感家庭问题,精神问题乃至生理问题。而倦怠现象产生后,会从一般性的压力感演变到身体障碍。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严重的职业倦怠会导致个体出现失眠、嗜睡、胃口不好等不良的反应,最终会导致各种心理生理问题。其次,从组织角度看,职业倦怠现象出现时,公务员会情绪低落,认为自己已经耗尽情绪资源,感觉特别累,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败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有些人工作的目的只是薪酬福利,他们不考虑任何其他价值,因此对工作没有责任感,有意识的回避有责任风险的工作,工作效率低

3、下,经常发生缺勤等情况,影响单位的工作效能。最后,社会层面的分析,公务员职业倦怠在影响政府工作效率的同时,导致群众不信任政府或是看低政府的能力,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高电玻,危莹,2009)。公务员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公务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从根本上会影响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双重转型到“和谐社会”的实践诉求中。而公务员职业倦怠使公务员自我效能降低,导致“第三种状态”的出现。即公务员工作责任感丧失、工作目的只为了福利待遇或工作稳定、事业心不强、庸碌无为、信奉‘潜规则’等,然而这种不良状态极易导致政府与民

4、众的隔阂增加,改革阻力增1绪论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加、难度加大、成本剧增,最终改革可能被拖延甚至终止。考虑到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倦怠现象要谨慎对待,必须上升到组织层面去应对。因此,加强对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刻不容缓。而目前,据统计我国的公务员队伍相当庞大,超过600万人,其中基层科员的比例超过90%,他们作为政府队伍最基础的部分,工作内容纷繁复杂,所面临的困境与影响也最为深远。因此,对基层公务员进行职业倦怠研究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也更具迫切性与必要性。(二)选题意义本研究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理论意义对本选题的研究有助于进

5、一步加深对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的探索。目前学术界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较多关注私人部门,对公共部门或第三部门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对公共部门或第三部门的研究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整体公务员的居多,较少关注特定的基层公务员。本文利用“双因素理论”、“资源保存”探讨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机理,通过对基层公务员生态环境的分析,从组织、个人、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以实证方式进行调查证实,为更加深刻地理解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机理进行理论剖析,进一步深化了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相关理论,从这点来看,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以所处的历史时期而言

6、,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对政府能力的要求超出了以往任何时期,而承担大量具体事务的基层公务员则是政府能力的主要构成环节。目前的实际则是,大部分基层公务员都面临着职业倦怠的困扰,成为政府能力的腐蚀剂之一。本研究的开展,旨在通过对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为更加深刻洞悉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危害与更好解决职业倦怠提供可能的参考与借鉴。此外,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基层公务员的实际调查,把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2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绪论二、相关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对职业倦怠研究始于20世纪70

7、年代的美国,之后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归纳学者们对职业倦怠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阶段:概念界定与测量职业倦怠这个概念在1974年首先被提出,而学术界对于职业倦怠进行界定主要存在两种路径:静态界定和动态界定。在静态的界定中,Brill(1984)指出职业倦怠是在精神病学原理缺失的情况下,期望程度调节个体出现由工作引起焦躁不安、机能失调的状态;而动态的定义中,Cheriss(1980)指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及工作行为以负性的形式产生改变的过程①;Etzion(198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