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82368
大小:44.0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4-16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从2002年起,高考加大了对考生的主观表达能力的考查力度,而翻译文言文正是考查这种能力的主要方式,因此掌握方言翻译的技巧十分重要。广东省2005年的高考中,有3万多人的方言翻译题得了零分,笔者深感实在有加强方言翻译方面的教学的必要。一、方言翻译的原则与步骤:(一)原则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信、雅、达的原则。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
2、规范、得体、主动、优美。(二)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核要译句子在前和在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其说的方向和范围。2、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二、翻译的方法(一)直译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①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例,“至和元年”
3、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②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译: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例,“齐明、周最”等均为人名。应该保留。③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褒禅山也称它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例,“褒禅山”、“华山”为地名,“唐”为朝代名,“慧褒”为人名,翻译时要保留。④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
4、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吉林卷)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例,“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例,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5、。方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例,“总角”,男女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如羊角,是幼儿的特定称谓。翻译时要将“总角”换成“幼儿”。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例,“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例,“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⑤乃使
6、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第、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方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1、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
7、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例,“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例,“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例,“其”是句中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例,“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⑤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8、(陶渊明《桃花源记》)例,“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例,“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①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例,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例,句中“也”是句中表舒缓语气的助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2、补即增补法。原名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