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写作素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写作素1

ID:8991170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4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写作素1_第1页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写作素1_第2页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写作素1_第3页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写作素1_第4页
资源描述: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写作素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丰富写作素材贵州安龙德卧中学王大英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给学生布置作文时,总会看到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愁眉不展。一番折磨之后,老师看到的又是堆砌着李白、杜甫等事例的,充满沉沉腐气的文章。作文素材的“撞车”,在于学生感到没有可写之物,究其根本,在于积累不够、视野狭窄,一两个素材反复使用,只要能与题意沾点边,凑够字数就行。更有甚者,死记硬背高考满分作文所用的事例,然后不加消化的用于自己的作文,使文章沦为“预制板”式的套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

2、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就读写关系来看,“写”这一问题的症结,还是出在“读”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呈现趋于快餐化的特点:书市里的著作有了只重情节的“压缩版”、“大话版”;影视作品中的历史成为“戏说版”的传奇。而学校里,应试教育导致题海战术,学生根本没有用于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挤出时间读了,效果也很一般,更不要说在课外广泛搜集写作素材了。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化解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手中无粮,心中发慌”的尴尬局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思维品质呢?我想,既然学生没有太多的阅读时间已是不争的现实,教师不如正视这一现状,充分利用手中现有

3、的资源,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实践证明,写作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引导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正体现了这一点。一、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写作素材。能够选入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典范文章,尤其是文学类课文,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和精神资源,那优美的文字、感人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的作家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选择,就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在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情表》、《谏太宗十思疏》后,面对以“包容”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巧妙撷取课文中的事例:“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只有洞悉人性、胸怀宽广的

4、智者,才能以博大之心包容一切。蔺相如深知国泰民安的重要,包容了廉颇难以入耳的言语侮辱;晋武帝欣赏百姓子臣的忠孝,包容了李密尽孝暂不尽忠的请辞;李世民牢记隋亡的教训,包容了魏征的犯颜直谏。”人物也好、典故也罢,教材中的这些素材都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赞颂,对丑恶现象的鞭挞。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既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又能主动地将素材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写出讴歌真、善、美的好文章,可谓一举两得。二、转化试题资源,挖掘写作素材。进入复习阶段,学生要做大量的试题

5、,其中,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往往强调答题技巧,再加上做题时心理和时间上的紧张,学生在阅读时自觉不自觉的淡化了审美意识,多从尽量多得分这一功利的角度去阅读。所以,在做完题听完教师的讲评后便将试卷丢置一旁,打入“冷宫”。其实,一些高质量的复习资料中现代文阅读篇章语言优美、富含人文素养,本身就是很好的阅读范本。以高考题为例,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生命感悟、讴歌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教师可引导学生审读文章,勾画优美而深刻的语句、段落;撷取、归纳文中的事

6、例,将其简明扼要的记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同时,思考这一事例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的事理、观点。例如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读这些语句,学生不难发现诸如“坚持原则”“为理想献身”之类的关键词句,而这些词句很容易出现在高考作文的命题、立意中。那么,“钢琴诗人”傅聪对生活和艺术的看法就是佐证此类命题或立意的作文的写作素材。一次月考有篇有关林则徐的现代文阅读,文中提到林则徐因虎门销

7、烟遭贬却壮志不改,流放伊犁仍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的事迹。学生把这一素材搜集整理到笔记本上,并且用于实践——绵阳市“三诊”考试作文。此次作文要求考生就“背对”、“面对”苦难这两种人生态度阐发自己的观点。班上一个学生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写道:“被罢官的林则徐,没有了虎门销烟时的风光与辉煌,但面对接下来的苦难人生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继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流放伊犁时还不忘为人民兴修水利、开荒垦田、造福一方。在我看来,林则徐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他虎门销烟时的勇敢与坚定,更在于他遭贬谪流放时的豁达与乐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家国之难,林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