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83263
大小:17.8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4-09-01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路径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路径研究2020年中国首次针对各教学阶段劳动教育开展进行了系统化部署和顶层设计,在“劳动教育意见”中充分体现党与政府对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此为背景下,小学教育在组织和开展劳动教育时应重新审视,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全面实现。从根本上分析,劳动教育主要是将劳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对劳动活动树立正确认识,并且要通过多样的实践劳动培养其劳动态度和观念,使之成为热爱和尊重劳动的高素质人才。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主要是各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依据劳动教育新要求,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特色所设计的实践和区域特征突出的教育内容。一、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现存问题1.劳动观念有所偏差。关于劳动观念偏差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校及教师层面,虽然教育部门已明确提出在育人体系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但仍有部分小学并未做到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校本课程,其中也有个别学校尽管其对劳动教育价值有所了解,但因受应试教育理念束缚严重,其希望学生将更多时间花费在文化知识学习上。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对于劳动校本课程开发并未给予高度重视,甚至在临近考试前该课程常被其他学科教师占用。与此同时,也有个别教师在育人环节常会将劳动类活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途径,以至于小学生对于劳动认知仅停留于基础层面,严重情况下也容易使学生对劳动任务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其次,家长层面,随着经济状态好转,各位家长在小学生成长阶段对文化成绩会更加重视,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出于宠爱心理,常会将小学生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一手包办,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意识极为欠缺。关于此问题,虽然大部分家长皆能认识到学生培养应从全方面入手,但仍有少数家长为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和休息,从不让其参与任何家庭或社会劳动,要知道家长是劳动校本课程的关键一环,若其教育观念一直无法改正,必然会严重影响各小学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最后学生层面,好玩、爱动是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该阶段学生的主观意识中,常认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只要参与的活动任务与文化知识无关皆属于劳动,如校内卫生打扫、收拾房间、帮助父母做简单活动等。而关于劳动课程开设,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心理期望,但其更多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缓解文化课学习压力,这一学习理念不够全面。教师应知道学生是整个教学开展的主体所在,只有当其内心能够真正接受劳动教育,才能使校本课程实施作用充分发挥。2.课程开发主体单一。 劳动与教育两者一直都是处于融合状态,但从实际情况看,个别学校在开发劳动校本课程时仅是将眼界局限在实践类劳动层面上,反而是对文化渗透多有忽视,以至于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劳动和教育”完全脱离。另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质量与课程开发主体有直接关系,但大部分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在研究和创新劳动校本课程时常存在较大局限性,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因对本地资源了解有限,所以其在设置劳动教育内容时难以将区域内特色农业及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这样一来,尽管教师授课能力过硬,但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仍缺乏系统化方法。3.课程内容设置无序。课程内容设置无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资源利用不足,教育部门除要求各小学应在各项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核心素养外,同时也应积极开办劳动教育课程,以促使小学生群体能够成长为全面发展型人才。但通过调查可发现,部分学校在设置劳动校本课程时,整体内容会更倾向于理论知识,反而对劳动情感塑造以及劳动技能训练多有忽视,甚至个别学校常会将劳动课设置为每周的最后一节课,即要求学生打扫活动区或班级卫生,以此实现劳动教育。从课程本质上讲,劳动教育课注重知行合一、手脑并用,但若教师设置教学内容时仅以实践或理论知识某一方面内容,无法将特色资源融合,将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与内容形式化特征明显,对于小学生知识强化极为不利。其次,课程内容设置时代特征缺乏,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立足于时代背景开展教育活动。从劳动发展角度分析,人类生存初期劳动开展主要是为将温饱和生存问题妥善解决,因此该阶段的劳动内容大多是摘野果、捕猎等行为;但在新时代下人类面对的难题有重大变化,并且该发展背景下各行业及领域人才也逐渐趋向于全面发展和创新型人才,所以若仍沿用传统劳动内容也会严重缺乏合理性。可实际是目前部分学校在设置校本课程时对于该特点并未充分考虑,以至于其所组织的劳动教育内容不仅难以突破学校和教室限制,甚至与时代发展也有严重背离。二、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注意事项首先,应注意结合不同专题与职业设计劳动校本课程。针对小学生组织劳动教育是为让其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内容对各种常见性职业了解得更为全面,同时也可让其对一些基础工具使用和劳动安全要求熟练记忆。繁重的教育内容直接决定该项教育活动难以在一节课时内完成,因此教师应以专题或职业为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其中每一内容可利用2-3个课时完成讲解与实践操作,保证小学生能够对劳动技能、基础工具和安全常识充分掌握。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结合小学生兴趣以及教育需求设置和挖掘劳动教育内容,例如小学生常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较强探索心理,所以学校可选择常见性瓜果蔬菜种植作为劳动内容,激发其研究和参与动力。最后,为进一步丰富劳动校本内容,教师需要不断对本地文化和资源进行探索与利用,尽管劳动教育中基础性的劳动任务必不可少,但教师也应尽量避免内容同质化问题,通过挖掘本地特色内容制定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将学生主体的劳动兴趣充分激发,同时也可将学生心理需求充分满足。三、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路径1.结合全新育人理念,树立劳动观。 劳动育人理念的转变应从多个方面同时入手,这样才能确保该项教育工作顺利实施。首先是学校及教师观念转变,关于此劳动育人任务,各小学领导及教师应明确价值观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件事情的根本依据,并且主体价值观也是影响学生行为和做事动机的直接因素,因此,教师的价值观是劳动教育功能发挥,劳动态度和观点树立的基础和前提。而学校作为组织和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性场所,其对学生劳动观形成有直接影响,所以学校应立足于人才培养要求,融合全新劳动育人理念,科学设置校本课程。鉴于此,学校领导应牵头带领校内教师深入其他学校参观和了解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情况,在取长补短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环节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学校也可通过培训等方式让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有更深了解,并且要明确禁止教师利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之一,此外也要保证劳动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待遇、地位完全相同,最为关键的是要增强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应根据课程实施标准制定相关考评机制,激发其校本课程研发动力。其次,家长观念转变,启蒙教育中家长地位极为重要,小学生群体除在校接受基础教育外,在家生活时间最长,因此家庭教育能够对其产生严重影响。而学校为保证劳动教育成效,也应对家长的引导作用加以重视,并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家长转变育人理念和劳动价值观。出于关爱角度,家长皆希望子女能够获得良好发展,但一些家长仅是单纯性的关注学生成绩,而这种只关注眼前利益的做法,对小学生终身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各小学可通过家长会的方式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劳动育人观念,同时也可利用微信、QQ等社交群让家长一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以此将该项教育影响范畴最大化。最后,学生观念转变,学生是知识学习的重要主体,组织和实施劳动教育内容时,只有小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确保教育任务顺利完成。在帮助学生更新学习观念,树立正确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念时,一方面可采用劳动班会设置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劳动,转变其认为劳动即是打扫卫生的主观观念,班会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从劳动教育内容着手,引导小学生围绕该项教育进行集中讨论,阐述个人意见,以此提高其劳动教育参与兴趣,强化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尝试将其他学科知识有机融入,或是构建劳动教育校园文化,例如,学校可设置劳动宣传栏、光荣榜等区域,通过榜样作用,引导校内学生积极学习。2.构建教育合力格局,开发特色课程。为确保劳动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各小学应结合自身发展实情构建协作、民主的多主体课程研究机制,具体应由各领域劳动专家、校内教师和学生家长构成。首先,教师是劳动课程构建的重要实施者与抉择者,并且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经验以及文化知识皆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其必须是校本课程开发队伍中的主要人员;而各行业劳动专家,尽管其对于劳动教育了解得十分有限,但其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却极为精通,尤其是劳动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因此更需要有专业人员作为技术支持;而家长的参与,主要是因家庭属于劳动教育落实的主要场所,并且家长所从事的事业也多有不同,每名家长希望子女所获得的劳动教育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将家长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可带来更多创意想法和资源。也只有学校真正做到将各项力量充分整合,才能开发出更加完善且合理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3.善于挖掘地方资源,科学创建劳动课。 劳动校本课程是以国家教育要求和政策为根据所开设的具有一定个性化和差异性的教学课程,通过该类课程可引导小学生将理论、实际相结合,并将教学效果全面提升。从城市发展分析,中国历史悠久,每一城市皆有丰富的手工艺品或是非遗文化,例如,传统民间文化剪纸、刺绣、泥塑或是本地特产的水果以及饮食等皆可作为校本课程设置的主要资源。所以,各学校在设计与编创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对地方和传统文化做深入了解,合理运用,同时,劳动课程也可突破以往教室授课限制,学校可根据活动主题或职业主题带领小学生深入现场直接感受。以“剪纸工艺”这项劳动教学为例,教师可将该课程讲解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节是以课堂模式为主,教师可将剪纸艺术和具体制作方法向学生逐一讲述,让其由此对剪纸活动有所了解,随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传统文化博物馆或是深入到与剪纸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该方式将民族文化和劳动观念全面渗透,提高劳动育人效果。除此之外,构建校本课程时,为突出时代特征,学校也可将社会服务变化以及各种新兴技术加以融合,以此确保劳动教育丰富性。4.丰富劳育内容,增加劳动实践。实践劳动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构成,而为进一步推进实践引导作用,教师可与学校周边社区合作,组织“养老院献爱心”活动。该活动组织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让其利用假日休息时间在教师带领下深入养老院做一些基础性活动,如“帮助老人剪指甲”“打扫区域卫生”等,让小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内容感受劳动价值和乐趣,从而使其形成正确劳动观念。但为保证公益类实践活动效果,教师应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其中包括活动地点、具体内容、时间以及所需资源配置等都要逐一细化,确保在实践活动指导下,小学生德育素养和劳动意识皆能有明显提升。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小学生主体成长和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各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需要立足学生主体要求和育人目标,通过更新育人观念,树立正确劳动观、构建教育合力格局,开发特色课程、严守教育规律创建劳动课和增加劳动实践,丰富教育内容等多种方式创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提高育人成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