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61566
大小:46.94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3
《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下)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开学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韩愈提倡古文,又创作骈散结合的文章,这也与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等有关。韩愈之所以对骈文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是因为骈文从一开始就处于主体地位,其无可替代性和广泛应用性使之无法脱离文人的生活。从先秦散文到汉赋,散文逐渐吸取辞赋的表现手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越来越注重形式,讲究骈四俪六、“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讲究押韵、对偶、用典等。萧统的《文选》辞藻华美,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必然与前代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所以它一向被文人视为必读的一部书。南朝后期,骈文受到宫体诗的影响,走上了只追求形式的道路,堆砌大量的典故,导致内容晦涩难懂。初唐时期,陈子昂要求复古革新,主张文道合一,也并未反对骈文。中唐韩愈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扩大了散文的体裁范围,逐步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强调文章之“道”,但是他并未撼动骈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骈文一直用于公文、书信等,可见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接受角度来看,骈文形式美、文风华丽的确优于古文。韩愈倡导的“文以明道”的“道”即孔孟之道,力图挽救已经没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这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如果过分强调先秦散文的价值,以己之力创造新词,不沿袭前人的词句,那么所作的文章必然文采不佳,价值不高,万一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韩愈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对欧阳修等人。韩愈的两大文风“奇”和“平”,欧阳修继承的是“平”的文风。将《送李愿归盘古序》(韩愈)和《醉翁亭记》相比,前者借李愿之口表达对隐居的向往之情,“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后者以贯穿全篇的“乐”字表达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都受骈文影响,骈散结合,浑然天成,“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无论在句式还是修辞都有相似之处。欧阳修在学习韩愈的同时,也形成了平易自然的文学风格。(摘编自黄雪梅《论韩愈对骈文的态度》)材料二:韩愈在思想文化史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分不开。他在《进学解》中谈到了自己为学之勤奋:“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韩愈知识架构的基础。韩愈接受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他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思想依托,以渊博的四部学问为基础,常常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他的学习充满主动性,“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提炼、思考、领会的过程。他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其一系列读书札记,如《读荀》《读鹖冠子》等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在韩愈的文化思想中,一种植根于传统,但又注目于现实的品质极为突出。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而不株守其内容。他立足于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实,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先贤智慧,将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资源,因而他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文化创新。对于儒学的发展与传承,《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的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其《原道》中“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的思想方法,也与汉代以来直至《五经正义》的经学方法截然不同。汉唐儒学以五经为本,韩愈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外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孟子·许行》对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韩愈则以此为基础,通过古今两种“为民之制”的对比,批判佛老二教的不事生产、于世无益,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影响着韩愈,他在提倡古文的同时,对骈文的态度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B.中唐的韩愈继承并发展初唐陈子昂的主张,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但并没有影响骈文在当时的地位。C.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勤学苦思、深入汲取;另一个是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具有研究性和批判性。D.韩愈创新性提出的“道统”的说法是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这种创新学说旨在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韩愈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由《送李愿归盘古序》和《醉翁亭记》可知,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多体现在思想方面。C.韩愈的读书札记说明,深入的比较研究是促进学者提出独特学术见解的一种途径。D.韩愈继承发展《孟子》对社会分工的阐述来批判佛老二教,现实意义、针对性很强。3.下列选项,与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时“研究性和批判性”特点最一致的一项是()A.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唐·韩愈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C.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清·刘开D.继往圣,开来学。——宋·朱熹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这段文字骈散结合,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5.我们应该如何借鉴韩愈在研学过程中的创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D2.B3.C4.(1)“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采用四字、六字句式。(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和“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句式整齐;“圣益圣”和“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和“愚人之所以为愚”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3)形式上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内容上用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的道理。5.(1)我们要学习其勤学苦思、深入汲取的精神。(2)我们要学习其深入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3)我们要学习其融会贯通,继往开来的精神。【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韩愈创新性提出的‘道统’的说法是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错,根据原文“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可知,应该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是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这种创新学说旨在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错,与文无据,原文是“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的说法”。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思想方面”错,根据原文“欧阳修继承是‘平’的文风”“无论在句式还是修辞都有相似之处。欧阳修在学习韩愈的同时,也形成了平易自然的文学风格”可知,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多体现在文风方面。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意思:要学习儒家的道统学说,写文章要贯彻义理思想。强调无论是学习还是写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贯穿一种思想。B.意思: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C.意思:不把各家风格融会贯通,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学习借鉴最高境界的作品,便无法开创独特的领域。指博采众长才能创新,才能形成独特风格。符合韩愈的“他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思想依托,以渊博的四部学问为基础,常常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的观点。D.意思: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强调继往开来。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讲究骈四俪六、‘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可知,“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这是采用了四字、六字的句式。 根据“讲究押韵、对偶、用典等”可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和“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句式整齐;“圣益圣”和“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和“愚人之所以为愚”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根据“中唐韩愈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扩大了散文的体裁范围,逐步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强调文章之‘道’”可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段文字形式上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内容上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用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的道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第一段“韩愈在思想文化史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分不开……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韩愈知识架构的基础”可知,我们要学习其勤学苦思、深入汲取的精神。根据第二段“韩愈接受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他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思想依托,以渊博的四部学问为基础,常常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可知,韩愈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具有研究性和批判性,所以我们要学习其深入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根据第三段“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而不株守其内容。他立足于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实,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先贤智慧,将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资源,因而他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文化创新”可知,我们要学习其融会贯通,继往开来的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合花茹志鹃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说明他在“我”面前是紧张局促的,也说明他认为投身到战斗中去才更有价值。B.文中多次写明月,体现了“我”对战事的担忧,也通过月联想到故乡中秋的风俗,进而想起了那个拖毛竹的“小同乡”。C.文中两次写新媳妇短促的“啊”,第一次表现新媳妇发现伤员是通讯员的惊讶,第二次表现她对通讯员牺牲精神的感叹。D.通讯员死后,我说“不要缝了”,但新媳妇仍然低下头在缝,这更加表现出新媳妇内心的愧疚悲痛之情。7.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小说行文的重要线索,“我”的见闻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感受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B.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通讯员的稚气与英勇牺牲、新媳妇的笑与“气汹汹”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惨烈,而是通过新媳妇缝衣服、夺被子等行为和从前线抬回来的伤员的状态来侧面表现。D.本文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选取几个普通的生活横截面,揭示出解放军进行战斗的基础和力量源泉。8.寓意深刻的典型细节描写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请在文中找出两处使用了细节描写的事物,并简要分析。9.百合花具有丰富的意蕴,本文以“百合花”为题,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C7.C8.表现细节的事物:干硬的馒头和插在枪筒里的野菊花。“干硬的馒头”体现了当时解放军生活的艰苦。“插在枪筒里的野菊花”则表现了小通讯员的稚气未脱,也表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9.①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②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④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第二次表现她对通讯员牺牲精神的感叹”说法错误,第二次表现的是新媳妇听到通讯员的事迹时的震惊和悲痛。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而是通过新媳妇缝衣服、夺被子等行为和从前线抬回来的伤员的状态来侧面表现”说法错误。“新媳妇缝衣服、夺被子等”的行为不是表现战争的惨烈,而是表现人性的美好。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描写手法的能力。在《百合花》这篇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些典型的细节描写寓意深刻,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 比如小说选文第三段中“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一节描写中就有两处使用了细节描写的事物,“干硬的馒头”和“插在枪筒里的野菊花”。“干硬”体现了馒头的性质,这馒头已经放了很长时间,口感也不会好,也没有其他的菜来佐饭,这就是通讯员给“我”开的饭。小说中前后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第二次出现则更使“我”痛失战友悲愤心情。而“插在枪筒里的野菊花”则表现了小通讯员的稚气未脱。枪是战争中的武器,代表着严肃和血腥,但小战士却将枪筒中插上野菊花,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体现了小说所要表现的人性美。再如对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描写,第一次,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第二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第三次出现,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中间包含着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小说以“百合花”为题蕴含了深刻的含义。从小说中可知,“百合花”是新媳妇作为嫁妆的被子上的图案,同时,“百合花”又具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百合花”颜色洁白,是纯洁的象征。小说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心灵纯洁,具有着人性之美,“百合花”就是对这两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人性美的象征。在小说中,作者也用“百合花”含蓄地表现了小说的主旨。根据原文“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可知,最后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一上面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铺在了牺牲的通讯员的棺材里,新媳妇和通讯员他们都可以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们都拥有百合花一样纯洁无瑕的心灵。故事以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开始,又以新媳妇送被子给牺牲的小通讯员结束,一条百合花被将战士和老百姓联系在了一起,表现出战士与老百姓的关系就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是军民,更是战争年代中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成员,文章歌颂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同时也是对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的歌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文本二: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B.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C.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绝如缕,如同不断的细丝,这里形容声音悠长不绝,后来“不绝如缕”也比喻情势危急。B.“方其破荆州”中的“破”,是打败、攻陷的意思,与“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中的“破”意思相同。C.匏樽,匏,草本植物,果实剖开可以做水瓢;樽,我国古代盛酒的器具。匏樽指匏制的酒器,亦泛指饮具。 D.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也泛指水神,在古代常常被朝廷或民间以各种礼仪祭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游赤壁时,“客”随着歌声的节奏吹洞箫,箫声哀怨,而作者受箫声感染,心情也变得惆怅起来。B.“客”吟诵曹操的诗,想到世事无常,即使是英雄也会在历史中消失不见,于是发出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C.再次游赤壁时,作者登上高处,豪情顿生,于是大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其共鸣,此景更增旷达之意。D.半夜作者感到寂寥时,看到一只翅膀很大的孤鹤,身上的白羽如同白衫,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鸣叫着掠过小船而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14.文本一中,苏轼通过游赤壁,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C13.(1)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2)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14.①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②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予”的意思是“我”,作“就睡”的主语,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B。“梦”的宾语是“道士”,而不是道士的“羽衣”,“羽衣蹁跹”是道士的穿着与形态,故应在“道士”后断句,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方其破荆州”中的“破”,是打败、攻陷的意思。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中的“破”,破裂。句意: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破”意思不相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此景更增旷达之意”理解错误,“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舞”,使……起舞;“幽壑”,深渊;“泣”,使……哭泣;“嫠妇”,寡妇。(2)“反”,同“返”,返回。“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听”,任凭;“休”,停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可知,作者通过曹操的例子知道,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从而感叹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知,作者认为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所以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文本一: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文本二: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怅恨”二字领起,结合下文来看,此处除了写独自策杖行走的孤寂,也反衬了下文归园田后的欢欣。B.三、四句化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清水”濯足,更显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追随本性的品格。C.诗人以“苦夕短”抱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很快就到了天亮,由此衬托了“欢”多,更体现诗人超然之情。D.此诗视角独特新颖,没有描绘自然风光、陈述劳动状况,而是通过回家路上和到家后的活动反映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16.《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复得返自然”是组诗《归园田居》的总纲,“自然”在本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与自然相得相洽。诗人路上经过山涧小溪清澈见底,就用来洗去尘世的污垢。一扫“怅恨”之意,正是与自然和谐相恰,坦然自适的自然流露。②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生活。诗人滤好新酒,以“只鸡”为肴,与近邻共饮,室内暗然,就燃起荆草当明烛,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淳朴农家生活中自得其乐。③率性自然,超然洒脱。当欢乐意满时,不禁感叹“夕”时短暂,兴致难尽。索性不尽情畅饮,直到天明,“由此可见诗人的率性而为,超然洒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没有描绘自然风光”表述错误,在诗歌中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诗歌中“崎岖历榛曲”写回家路上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山涧清且浅”写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诗中这两句就是在描写自然风光。【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做为描写对象,来表达他于田园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诗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集中地描绘了还家路上的情景。“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从这一句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第二层,写诗人归家后的一些活动。“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写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酿之熟酒,自饲之家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即已足矣。从中可见,作者归居田园之后的淳朴农家生活。“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诗人。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自在洒脱的归隐生活,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率性自然,超然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能见一次,但要胜过人间很多凡俗之爱情。(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英雄人物和历史的缅怀。(3)古人喜欢在现实中或梦境里登高远眺,然后用诗文记叙远眺时所见的辽阔壮观场景,比如:“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金风玉露一相逢②.便胜却人间无数③.江山如画④.一时多少豪杰⑤.水何澹澹⑥.山岛竦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露”“却”“豪”“澹”“竦”“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_____①______,落荒而去。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_____②______地坚持研究。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______③_____ ,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深深地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展示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身心俱疲②义无反顾③亦步亦趋19.“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遗传学原理》中,这部经典著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作者是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20.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挑战之艰难”分析,此处是说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的挑战者感到很累,身心疲惫,故选用“身心俱疲”。身心俱疲:身体和心理都很疲惫的意思。形容整个人已经累到极点,不能再承受任何东西了。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分析,此处是强调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故选用“义无反顾”。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第三处,根据语境说的“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可知,此处是说袁隆平有自己的主见,不会追随崇拜权威,故选用“亦步亦趋”。亦步亦趋:指学生紧紧追随老师;比喻没有主见,处处追随模仿的意思。【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和直接修饰成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遗传学原理》中。然后把原句相关的修饰成分改为句子。先把“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改为句子:经典著作《遗传学原理》的作者是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 再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改为句子:经典著作《遗传学原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最后,考虑到与该段首句话“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和最后一句话“由此有人嘲笑……”的衔接,利用代词,排好几个短句的语序为:“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遗传学原理》中,这部经典著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作者是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深深地坚信”语意重复,造成成分赘余,“坚信”的意思是坚决相信。“坚信”含有“深深地”,应删除“深深地”;二是“展示了……序幕”搭配不当,应把“展示”改为“拉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_______①______,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______②_______,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_____③________,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21.下列诗句与文中加点词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D.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②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 ③不必人人成为工匠【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加点词语“气质雍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企业”人的情态。A.比喻,将“堆积在枝头的白色雪花”比喻成了“满树绽开了朵朵白色的梨花”。B.夸张,“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夸大河的长和山的高。C.拟人,“偷眼”赋予“霜禽”人的动作,“断魂”赋予“粉蝶”人的情态。D.借代,用“干戈”代指“战争”,用“四周星”代指“四年”。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句“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可知,人有差别,再结合句中的转折词“却”可知,与所填内容相反,即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二空,结合上句“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可知,工匠精神对企业的影响,再结合下句“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可知,是在说工匠精神对国家的影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第三空,结合下句“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可知,人人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再根据转折词“却”,所填内容应该是不必成为工匠,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刘开《问说》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习近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三则与“学”有关的名言,首先要把握每句名言的含意,由它们的共同含意来确定立意。第一则出自荀子的《劝学》,意思是“学习是不可停止的”,强调学无止境,如同事物的运动,江河的奔流,总是持续不断的。第二则名言的意思是: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第三则强调全民终身学习。这三则材料说的是学习不可以停下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坚持终身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这观点无疑是共识。学无止境既是个体的,又是全人类的。无数个体的学无止境,积累为人类的学无止境,进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一代又一代物质和文明的硕果,并提升文明的高度。由此可知,写“学无止境”“终身学习”都是符合题意的,但作文层级的差别不应该在于论述如何让大家树立这种认识,而应是论述不停息地去学习什么,怎样进行终身学习,如何有效地开展终身学习等。行文构思上,可以结合当下分析终身学习的的背景及原因,如“时代与科技的脚步正以龙卷之势不断前行和更迭,无涯之知愈加浩大广博,有涯之生正当紧随其后,方能充盈而鲜活”,由此引出终身学习这一话题;接着围绕“人生海海,前路漫漫,终身学习才得乘风破浪,驶向彼岸”“理无专在,学无止境,小疑必问方能冲破雾霾,守得云开”“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博学杂收始可海纳百川,广益生命”三个方面阐释终身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最后联系自身,向当代青年发出呼吁。立意:1.弦不辍,学无境。2.终身学习,做合格的接班人。3.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4.学无止境,砥砺前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