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8375
大小:1.52 MB
页数:6页
时间:2025-01-03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4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中国()A.中华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D.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知,两者都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A.关注“人伦物理”B.倡导心外无物C.主张“格物致知”D.强调社会责任3.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A.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B.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C.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4.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从材料可知二者的思想A.一脉相承别无二致B.都崇尚中庸追求和谐C.都追求民主崇尚自由D.都包含一定的理性精神5.英国诗人雪莱在《希腊颂》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将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撒,我们也许还是野蛮人和偶像崇拜者,也许比这还要糟。”这主要说明了A.希腊文明优于罗马文明B.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C.古罗马实施了民主政治D.罗马人继承并传播了希腊文明6.从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印欧人开始了史诗般的大迁徙。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的大迁徙”,是因为这次迁徙活动()A.采用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工具B.促成了贵霜帝国的形成发展C.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形成D.推动了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7.先秦两汉时,围棋棋手按棋艺高低,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魏晋南北朝参照当时官吏等级的划分,将棋手分作九个品级。目前我国通用的围棋棋手业余八段位、专业九段位,则是从日本“段位制”发展起来的。这表明A.政治制度的发展决定文化发展B.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C.文化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包容性D.围棋文化是中日文化交流纽带8.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对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拉美和美国现代化相互促进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D.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9.与汉代厚葬之分相比,宋代竭力提倡薄葬。晏殊、宋祁、李衡等都主张棺木仅用杂木,不放任何金银财物,只消一张草席垫背,几本书陪伴而已。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经济困难倡导节俭B.儒学世俗化的加深C.佛教文化流行较广D.重商思想重视现实10.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趋乐避苦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过快乐的生活,快乐就是至善。聪明智慧的职责就是选择明智生活的快乐,这就需要人们掌握知识、锻造智慧、运用理性。由此可知,伊壁鸠鲁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快乐至上C.具有人文情怀D.捍卫思想自由11.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由此可见A.启蒙运动强调对社会权利的追求B.天赋人权的思想由来已久C.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开始出现D.自由是要求摆脱“神学”的束缚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A.科学技术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B.汽车的发明C.飞机研制成功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广泛应用于生产13.如果没有牛顿力学和那时其他科学家创立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发生18世纪的产业革命;如果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气化时代在19世纪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关系式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那么,电子和原子时代的到来就不可能在20世纪变为现实。这表明()A.科技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进步B.科学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C.科技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无止境D.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人类的进步14.下图是19世纪英国画家瓦兹的一副作品《希望》,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独自一人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说明眼睛受到极度伤害,手里拿着古希腊七弦琴,也被毁坏得只剩下一根琴弦。下列作品与此画的创作风格相一致的是A.《拿破仑加冕》B.《自由引导人民》C.《格尔尼卡》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5.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时代英雄“杨子荣”英武雄壮、浓眉腮帮、一脸正气的相貌特征成为当时全国的审美样本;而2014年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则亦正亦“邪匪”气十足。影视作品中杨子荣的形象变化A.适应了不同时代的需要B.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参差不齐C.表明现代主义渐成主流D.说明“左”倾错误彻底被纠I16.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5月4日他又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其评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威尔逊的“十四点宣言”遭到参议院拒批B.美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C.“十四点宣言”维护了欧洲利益 D.列强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2分)17.“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图1北魏《尸毗王本生》图2西魏《弹箜篌飞天》材料二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图3隋代《献花伎乐飞天》图4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20.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 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材料二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材料三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1)据材料一、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及原因。(2)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