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ID:83627040

大小:293.0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5-01-03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6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庆二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为《汉书·周昌传》中的“左迁”作批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下列例子中,在中国古代属于“左迁”的是()A.秦朝,郡守调任御史大夫B.东汉,郡守调任刺史C宋朝,三司使调任枢密使D.元朝,府尹调任知州2.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了《大宪章》,其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会、封建贵族的特权。因为大封建主在同国王进行斗争时必须依靠骑士和市民,所以《大宪章》对他们的利益也有所照顾。由此可见,《大宪章》的签署()A.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开始B.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稳定发展C.阻止了英国专制王权的建立D.反映了政治运行兼顾多方利益3.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4.如表所示为1908年清廷颁布的《资政院章程》中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当时()第一条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订”第十五条前条所列第一至第四各款议案,应由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拟定第十六条所议法案的颁布须请旨拟夺A.军机处仍处于权力中心B.司法独立已是大势所趋C.传统政治影响依然较大D.政治体制改革已达共识5.从1427年起,明政府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实行南北卷制度()A.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B.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日益僵化 C.加剧了地域间发展不平衡D.凸显了维护政治稳定的意图6.英国人麦杜思于1847年出版的《中国札记》,目的就是呼吁建立起向全体国民开放的竞争性考试制度。他认为:“应该像中国近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实行科举制那样,只有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准在英国三大行政部门各个分支机构任职。”麦杜思设想的“竞争性考试制度”()①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发②英国最初尝试于东印度公司③克里米亚战争后在英国正式建立④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效率低下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7.如图是南京国民政府铨选部颁发的甄别证书及相应信息,由此可知()A.官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落后B.文官选拔制度已比较规范C.利于保持行政工作的稳定D.地方自治制度仍需要完善8.唐律规定“殴部曲致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其有惩犯,决罚致死及过失杀者,各勿论。”而部曲、奴婢即使是过失杀人,也要处绞刑。这种同罪异罚的现象体现了唐律()A.刑罚的相对宽平B.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C.维护集权的目的D.继承儒家的民本思想9.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是,不是所有公民都可以享受到罗马法的权利。例如: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等在进行买卖契约时就被排除在外。这表明罗马法()A.缺乏对弱势公民的保护B.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C.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D.体现了鲜明阶级局限性1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和信仰多样化的趋势,“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等价值观也滋长起来。这一变化()A.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紧迫性B.表明重构社会价值观具有必要性C.凸显了全体国人的素质亟待提高D.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需被构建11.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丈夫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汉人刘氏汉人王庆端蒙古人也速真氏畏兀儿人廉希宪女真人完颜氏回回人哈只哈心汉人荀氏汉人傅昱契丹人耶律氏A.不同民族杂居B.华夏文化的扩散C.民族隔阂的消解D.民族习俗的趋同12.有学者指出,“和约确立了一个崭新不同于以往的欧洲国际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边界内拥有最高权力,废除了教会对国家具有高于主权的政治权威;认可了国家主权、领土与独立等规范未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该国际体系下()A.各主权国家间的常设使馆相继设立B.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和亚洲C.废弃战争的承诺仍未真正得到实行D.法西斯势力借此煽动民族复仇情绪13.下图所示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使用频率的变化情况。1949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报道中上述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说明()A.外交原则随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B.社会制度影响媒体报道C.中国外交服务于内政的特征更加明显D.战后两极格局发生变化14.据统计,宋代熙宁六年以后,每年铸钱六百万贯,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一年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此后多年,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没有准备金的宝钞,严禁使用金银交易。这表明,明朝()A.吸取了元朝的教训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雕版印刷技术成熟D.货币政策存在弊端15.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针对地方隐匿耕地数字、私占人口的行为,推行“度田”即令地方丈量耕地、核实户口,但未能严格执行,其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遭到破坏B.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C.地方官僚督办不力D.建国基础是豪强地主16.温和式的调整和改革是近代英国国家治理的一大特色。阅读下表,据此可知()时间表现1832年经过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19世纪40年代颁布《矿井法》《工厂法》《十小时工作法案》时间表现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1870年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①调整和改革措施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②自治市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自治制度③这些调整和改革彻底化解了日益尖锐的矛盾④随着相关法令颁布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二、材料分析题(52分)17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孟子》中讲:“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材料二《唐律疏议》规定“五刑”即笞、杖、徒、流、死。笞者,击也,又训为耻。徒者,奴也,盖奴辱之。规定的十大恶行,不孝为其中之一,责骂父母者以谋杀论处,父母身故密不举哀的判处流刑;唐太宗作《帝范》,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唐朝有很多士人编撰家训,如王方庆作《王氏训诫》,柳玭作《戒子孙》等,家训重“忠孝”教育;《新唐书·柳公绰传》中说“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宰相崔祐甫曾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宋朝编的《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制定《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司法重视“例”,修订《问刑条例》;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沿袭明律,制定《大清律例》,乡约也延续明朝模式。(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孟子与荀子的政治主张。(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唐朝至清朝前期法律与教化的演进,并谈谈你的看法。18.历史的解释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国是一家合伙股份公司?英国学者琳达·科利在《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中,提出了英国是一个投资民族国家的观点。英国有着浓浓的商业气氛。在当时有很多爱国协会,其使命是公共性的。它们有意对外,并意在改革国家政府。一些商人建立的俱乐部的目标非常商业化,某些协会将爱国热情与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投资看待。商人的商业活动需要政府的支持。国家的政策是保护其成员的利益。为国家贡献力量,既是一种热心为公的姿态,也能确保其获得应有的回报。积极的爱国主义,很容易汇聚成要求更广泛的公民权和政治变革的洪流,因为人们要确保自己的投资不至于随时被喜怒无常的统治者卷走。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部“金融军事帝国机器”。在18世纪的英国,五个家庭中可能就有一个依靠贸易为生,他们是支持这个国家机器的最显著的人群。英帝国的实力有赖于贸易。保护这项贸易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样的一个新型国家,本质上是一个股份公司。股东们为了盈利。就要打击主要的商业竞争对手。英国学者认为,“光荣革命”最重要和直接的影响不是宪法决议,而是决定同法国开战。之后,英国与法国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六次战争,直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一些史学家将其称为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英国的政治家一致认为英国自由的法律、独立、经济的繁荣以及殖民地的扩张。都取决于对法战争的胜利。在与自己的敌手斗争的过程中。英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完善了这一新型国家的构建。——摘编自陈晓律《英国是一家合伙股份公司》(1)材料是从什么视角解释英国崛起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这样解释的依据是什么?(2)请你再选择一个其他视角对英国崛起为现代民族国家进行合理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逻辑严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太平天国以前,清廷捐官总人数不过3.5万;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人数达到了53.4万。按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的统计,自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1905年晚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的同时,清廷出台了一项《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这一善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导致自科举停废至清廷灭亡的6年时间里,举贡生员的入仕就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机会与高概率。因为优先录用的待遇过于优厚,还曾引起舆论的不满,在《申报》上刊文抨击。材料二废除科举之后,作为清廷统治基础之一的士绅群体并未消失,他们中的有力量者集中转移到了各省咨议局当中。咨议局对应的是议会,是民权。惟有民权在制度上得到扩张,咨议局议员们的新时代身份才会具备价值。所以,自1908年开始,在各省咨议局的策划下,这些已完成身份转型的士绅,连续发起了四次全国性的请开国会运动。然而,清廷却不愿将民权落实到咨议局,朝廷谕旨对咨议局的定性很明确,是“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咨议局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监督权,只有发牢骚之权。矛盾便由此而生:只有在民权体制下,这些由举人、贡生和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才能为自己的新身份找到对应的权利,以维系对应的社会地位。但清廷却坚持要以《预备立宪章程》和《钦定宪法大纲》来巩固并扩张君权,坚持停留在皇权时代。清廷的制度转型与士绅的身份转型背道而驰,士绅们在辛亥年抛弃清廷,可谓顺理成章之事。——摘编自陈丽君、杨宇《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举制如此命运的原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