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069463
大小:32.17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9-20
《“慈善捐助”-高考常见作文话题全面解读与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作文话题:慈善捐助一、【金句积累】1、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幽梦影》2、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围炉夜话》3、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4、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莎士比亚5、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6、如果人们都能以同情慈善,以人道的行径来剔除祸根,则人生的灾患便可消灭过半。---爱迪生7、慈善是道德的积累,人人皆可行善。8、慈善是一盏灯,它会点燃自己愚钝的心;慈善是一盏灯,它会在黑暗中见到光明。9、慈善是高雅的音乐,每个音符都演奏出人类特有的关爱音符。10、在善意的“双向奔赴”中,每个普通人都如星辰,微小但释放着自己的光芒,交织成灿烂的星河。11、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善念深入心中,经历万次灾难也不会磨灭.如同百盏灯火照耀着空阔的旷野,一片明亮。)12、镜子效应——敬人者,人恒敬之当你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会随着你的喜怒哀乐而变化。这是最狭义的镜子效应。同样的,在人际交往中,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相反你对别人不好,别人也对你不好。这就是镜子效应的真谛。光明之道的传播,需要蜡烛的燃烧,也需要镜子的反射。只有通过无数面镜子产生的反射效应,光明之道才能被传达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清澈的风气。二、【人物素材】(一)23年匿名捐款逾千万的捐款人“顺其自然”——坏事不做,好事不说,让爱心“顺其自然”2021年11月22日上午,一封厚厚的挂号信放在了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发室里。白色的信封、娟秀的字迹,署名是“顺其”,落款地址依然是不存在的宁波市中山路1号。打开信封,是厚厚一叠汇款收据,共107张,其中105张是9999元,1张55元,1张50元,累计105万元!据宁波市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顺其自然”第一次出现是1999年,总会在“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收到一笔5万元的捐款,邮局汇款单复印件上的落款写着“顺其自然”。此后的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顺其自然”都会向总会捐款,前四年落款“顺其自然”,之后用这四个字的组合,如“顺其”、“其然”等;“汇款地址”中的路名是真的,门牌则全是空号。按规定,单张汇款单额度如超过1万元,汇款者须用实名,“顺其自然”采用的是“多张9999元+余额”的方式。从1999年以来,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不断收到来自“顺其自然”的捐款。“顺其自然”坚持每年向市慈善总会捐款,今年已是第23次,匿名23年捐款已达1363万元。
1每一次,捐款人都从“顺其自然”这4个字中择字组合署名。累积捐赠巨额善款,却依然保持着“神秘”。在宁波慈善总会的办公室里,那些替其代领的奖杯和证书,摆满了一整柜,至今无人认领。行善而不求回报,坚持匿名捐款。有一年“顺其自然”捐款以后,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一封信,信里说“坏事不做,好事不说,顺其自然”。这大概就是“顺其自然”想要表达的理念:慈善应该是纯粹的,不需要额外的表演与炒作。【素材点评】1、大爱无声声自远“顺其自然”的善举,或许远不只这每年一次的捐款。据介绍,“顺其自然”还对重大灾害、个人重疾等定向捐赠,总额已超千万。今年河南洪灾过后,一笔来自宁波、署名为“风调雨顺”的捐款,其汇款方式、信封笔迹与“顺其自然”高度相似。大爱无声声自远。更多人也在被“顺其自然”感召着,顺其自然地成为“顺其自然”。仅在宁波一地,超5000位隐名爱心人士就累计捐款逾5000万元。“顺其自然”的涓滴善意,正在汇聚涌流,在江河岁月中见证着大爱无疆,善德长存。2、人人皆可慈善“顺其自然”连续23年的汇款单,践行着一份无言的约定,坚守着一颗不变的初心。进入数字时代,在唤起心底的感动之余,慈善的形式也在变化:小到用指尖的移动支付“捐出”善款,用脚下的运动步数“走出”日常的公益;大到用互联网平台“点对点”实现信息对称,用区块链技术“全流程”认证捐赠明细……数字化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参与慈善的形式,让人们能更好积聚善意、传递爱心。借助“互联网+”聚沙成塔,用数字技术为慈善赋能增效。3、百灯旷照,千里通明。“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虽然我们不知道“顺其自然”姓甚名谁、身在何处,但这份“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美德,“助人所需、急人之难”的善心,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冬季。以一己之力怀兼济之心,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这是“顺其自然”带给我们的暖意,也是“顺其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惟愿你我合力,共同点亮道德之光、汇聚社会暖流,让向上向善的力量充盈街头巷尾!4、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慈善并非成功人士的专利,也并非只有炫耀式、作秀式的呈现方式;慈善不仅需要“富人之力”,也需要“人人之力”。从能做的事情开始践行慈善,用自己喜欢的渠道参与慈善,将爱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才是一种成熟的姿态。让我们以“顺其自然”为榜样,让隐形慈善成为更多人的精神坐标和价值追求,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二)化名“兰小草”,坚持公益捐款十多年的王珏——用善良为一座城市留下丰碑1、“兰小草”王珏,温州洞头区大门镇乡村医生。自2002年起,他以“兰小草”的名义连续15年向社会捐助善款,他曾在匿名信中表示:“希望捐给那些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以报答农民粒粒皆辛苦的养育之情……”慈善机构收到了捐款,想要寻找到这位好人,多次联络,王珏都没有现身。15年来,“兰小草”匿名行善的事迹引发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缺席了无数次公益奖项颁奖,坚持公益捐款十多年。2017年10月,王珏因晚期肝癌离世,他的真实身份和生平事迹才由家人公布。
2家人曾问王珏,为何以“兰小草”的名字行善? 王珏当时说:平凡、善良的奶奶特爱画兰花,并且在村里很受尊重,取名时将“平凡小草”与“高洁兰花”结合。 感动中国颁奖词:碧草之芬,幽兰之馨;有美一人,在海之滨。留下丰碑,芳香无尽。 每年的十一月十七,狮子座流星雨如期而至,那一刻,映亮了夜空中你最美的背影。(三)感动中国的一粒“微尘”——微尘有心,微尘有情,尘埃落定,大爱无声。2004年12月,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来到青岛市红十字会,帮朋友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5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工作人员拿出捐款发票和捐款名册让他们签下名字和联系方式时,两人只留下了“微尘”二字,“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是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由于这个化名“微尘”的爱心人士一直不肯公开露面,青岛各大媒体开始寻找“微尘”的行动。追随每一个“微尘”的爱心足迹,述说爱心背后的故事,在岛城掀起了一股寻找“微尘”、学做“微尘”的热潮。围绕“微尘”的公益事迹层出不穷,鼓舞和激励了更多的爱心群体加入公益行列之中。此后,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微尘”越来越多,由一个人发展成一个爱心群体,由一个群体成为一种普遍风气,“微尘”渐渐成为青岛的爱心符号。2007年2月26日,“微尘”荣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奖。这是“感动中国”人物奖第一次颁发给一个群体。感动中国颁奖词: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四)生活简朴,但向家乡捐赠1000万元的武汉老人马旭夫妇——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马旭,女,汉族,1935年3月生,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中国首批女空降兵。1947年,马旭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她与黄继光在同一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受勋,并在战场上结识了爱人颜学庸。回国后,马旭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并以全优的成绩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1962年秋,马旭第一次正式登机跳伞,此后20多年间,她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20世纪90年代,马旭离休后,并没有“安享晚年”,而是仍忙着医学科研。但随着年纪渐长,无儿无女的马旭越发思念家乡。马旭和老伴离休后,长期住在部队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并开辟菜地种植蔬菜。两间低矮的砖房里,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摆满了书报和几十年来的学习资料。他们从不买衣服,几乎不去商场,平时从节省一滴水、一粒米做起,有钱舍不得用,有条件不知道享受,甚至被笑话成“最抠门的人”。然而,他们坚持用几十年时间,从牙缝里节约下一分一角,加上两人的科研成果奖励,凑成1000万元巨款,全部用于家乡木兰县教育局
3的教育事业。2018年9月13日,马旭和老伴在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银行转账第一笔300万元捐赠款。2019年4月,马旭夫妇将第二笔700万元捐款汇往家乡,完成了捐款心愿。2019年2月18日,马旭获评“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当所有的光辉荣耀落幕,老人用她的善举谱写了又一段传奇。感动中国颁奖词: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五)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刘盛兰,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由于最近腿疼得走不动,不得不暂停拾荒卖钱,但他捐资助学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刘盛兰有一个珍藏的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来自天南海北受资助孩子的回信,九十多岁高龄的他能清晰记得每个来信者的困难情况。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颁奖中,刘盛兰光荣入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2016年1月16日凌晨5点半左右,靠拾荒捐资助学20多年的“感动中国”老人刘盛兰在山东烟台离世。感动中国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三、【时评阅读】【时评】1慈善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周末,一篇题为《这个世界会好吗?——我被万科慈善豪车队殴打始末》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当事人唐林撰文自述称,其驾车前往西藏进行公益慈善活动的旅途中,险些被“万科慈善豪车队”逼下悬崖,此后又被车队多人殴打。一起交通事故,因为众多“标签”持续发酵。 尽管是“冲突”还是“围殴”尚在争论,尽管质疑唐林炒作的声音仍然存在,尽管万科连发声明向唐林无条件道歉,但抛开这些具体细节,已经披露的事实足以令人深思:为何一趟慈善之行,演变成开斗气车的危险之旅?为何两队爱心人马,不是彼此扶持而是怒目相向? 毫无疑问,这一事件之所以广为关注,很大程度与“慈善”二字有关。这些年来,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到成龙的裸捐风波,“慈善”一词变得流行而又敏感。一方面,它似乎更多地成了成功人士的“专利”,以至于在上述事件中,有人嘲讽“开个破皮卡,还去西藏做慈善”;另一方面,慈善似乎成为一个独立选项,与生活的其他方面割裂开来,似乎只有捐款捐物才是慈善,似乎只有在特定时空才有慈善。慈善和日常生活成了“两张皮”,甚至慈善与不善之举“并行不悖”,不仅对比强烈,也让人心生感慨。 那么,究竟何为慈善?慈善又该何为?
4 不可否认,慈善有经济性的一面,比如有“避税”的动因,甚至不排除“广告”的动机。但根本上来讲,慈善的价值更在于伦理性,“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一种基于人性光辉的选择。而这种人性光辉,总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地普照。因此,中国的《孝经》中才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西方的古老谚语才讲,“慈善始于家庭”。从身边的人开始理解慈善,从能做的事开始践行慈善,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恐怕才是慈善的初衷所在。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不会周末跑到山区奉献爱心,平时却对身边的同事冷若冰霜;我们才不会一边行贿受贿偷税漏税,一边借慈善来体现社会责任;我们才不会在居高临下的慈善中,随意消费人的感情和自尊。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做慈善时,才不会滋生道德优越感,陷入施恩求报的烦恼中;才能认识到,慈善并非单纯给予,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充盈;才不会把慈善当作一种手段,甚至陷入意识形态的纷争。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不会“论迹不论心”,将慈善行为异化为物质比拼,单纯以钱财的多寡论英雄;才会在面对炫耀式、作秀式慈善时,有自己的清醒判断;才能在关心别人做什么的同时,更聚焦于自己可以做什么。 生活可以有“诗和远方”,慈善却不该有“灯下黑”。现代慈善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慈善作为一个人良知良能的体现,其最可贵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某件大事,更在于它充盈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老弱病残过马路时的“随手一扶”、邻里矛盾纠纷时的“随手一劝”、看见路边垃圾时的“随手一捡”,这些何尝不是慈善?下雨了,你走在路上,陌生人关心你,与你共撑一把雨伞;夜里,前路漆黑,你胆怯不敢前行,他人为你点一盏灯引路,这些又何尝不是慈善?有学者指出,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兴起广泛而持续的慈善运动,整个社会就会实现稳定的转型和提升。近些年来,从网络助学到免费午餐,从爱心义卖到公益书屋,越来越多的“微慈善”,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慈善的认知、诠释着“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具体而微的慈善,正是慈善的真谛和力量所在——慈善需要的不仅是“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慈善也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哪怕一点点。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让慈善成为现代公民的内在价值选择,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时评】2慈善是“人人之力”形成的“公益共同体”“慈善是人类之心所能领略到的最真实的幸福。”9月5日是中华慈善日,杭州对2021年度慈善事业发展促进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行政奖励,杭州市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40个集体、陈娟萍等20名个人获得嘉奖。这些年,杭州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硬仗中,涌现了一大批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底,杭州慈善组织数量达200家,注册志愿者人数344.8万余人,两项数据均为全省第一。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慈善作为一个人良知良能的体现,其最可贵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某件大事,更在于它充盈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
5老弱病残过马路时的“随手一扶”、邻里矛盾纠纷时的“随手一劝”、看见路边垃圾时的“随手一捡”,这些何尝不是慈善?这种具体而微的慈善,正是慈善的真谛和力量所在——慈善需要的不仅是“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慈善也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哪怕一点点。当我们能以简单、轻松的方式帮助别人,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也就浸润着尊重、平等的价值观念,我们的公共生活也更有情怀、更有品质。慈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尺度。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发展慈善既是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更是城市现代化与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当下,互联网的普及与民间慈善意识的觉醒,共同拓展着社会公益的空间,慈善的范围扩大到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环保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慈善的主体也从主要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协同努力。同时,随着社会慈善意识不断觉醒,慈善方式也从单纯向受困者提供帮助,转变为更加常态化的互帮互惠、实时救济。如何让慈善事业更有组织、有公信力、有监管、有效率?杭州进行了不少的创新与探索,比如,市数据资源局、市民政局共同打造了“民生直达”慈善公益模块,市民能便捷搜索身边的慈善项目,“公益码”还能对市民的慈善行为进行评估和分级等。善不在其形而在其行,慈善形成“公益共同体”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大慈善”格局也就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公益、传递爱心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慈善事业人人可为、人人受益,促进慈善事业从“达则兼济天下”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汇聚成杭州社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画出一圈又一圈共同富裕同心圆。【时评】2捐款要与咖位相符?善心不该被苛责近日,河南暴雨洪灾的新闻牵动人心。天灾面前,普通人、明星网红和企业纷纷出钱出力,为灾区恢复尽一份心意。然而,在一份份捐款名单公布后,却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千万粉丝的美食博主@陕西老乔吃货为灾区捐款1万后,网友嘲笑其捐得太少。博主儿子回复称,起初捐1万时没料到灾情会这么严重,本来是献爱心,不希望网友因此再去批判父亲。随后他们又向周口市捐25800元物资,向洛南红十字会捐款3万元。明星网红有没有“捐款自由”?公众的争议很多。近些年,在一些人眼里,灾难面前是否捐款、捐多捐少,已经成为衡量公众人物“承担社会责任是否到位”的重要尺度。河南灾情发生后,网友将本次明星捐款数目与粉丝数量排行对比,对不同明星有对应的数额要求,比如顶流明星捐款必须达到100万以上,捐50万的被指与咖位不符,捐10万的被嘲还没拎的包贵,甚至还会因此遭受不小的网络暴力。应该明确:捐款是公益,原则是自愿,不该被逼迫。明星的一言一行受到公众的注目,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舆论自然也会对公众人物抱有更高的期待。然而,将明星捐款数目与粉丝数量进行量化对比,捐钱多者受到夸奖和追捧,捐钱少者被指责吝啬、没有爱心,无疑营造出一种“逼捐”的氛围。网友们救灾心切可以理解,但这些要求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期待范围,变成了一种胁迫。
6类似争议不只发生在名人身上,有的企业也受到了催捐。在一些企业相继捐款之后,迟迟未公布捐款的知名企业反而受到了舆论围攻。在网民汹涌的追问下,一些企业只能详细公布自己所给予灾区的“非资金支持”,这才让舆论有所反转。舆论催促捐款虽是急人之所急,网友想帮助河南、为灾区分忧的心意是真,但其中不自觉掺杂着道德绑架的情绪,并不符合真正的慈善精神。捐款捐物,首先是出于自愿;其次是应该自己亲历亲为,用道德绑架慷他人之慨,无论如何不是个好现象。在“逼捐”的氛围下,捐款难免成为明星避免被骂的妥协,甚至发展成企业之间新型的营销较量,这样做不仅打击了捐款者的真心,也不利于社会慈善观念的形成。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衡量,也不该只有捐款多少这一种定量标准。捐钱之外,为灾区实际所需出力,也是社会责任心的一种体现。对此,舆论需要有更全方位、更深层次的认知。灾难面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每一份财力不论大小,都实实在在地让困难的人得到了帮助,这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实力量。无论如何,善心不该被苛责。一个真心向善的社会,一定要拥有健康的社会慈善观。【相关故事】著名慈善家乔治·索罗斯:不要用善良要挟人乔治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童年时期,父亲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有一次,乔治从外面回来,开心地对父亲说:“今天我做了一件善良的事情。”乔治说,下午他和伙伴托尼一起去公园玩,看到一名流浪汉蜷缩在角落里,他看起来年迈而苍老,非常可怜。“我们帮帮他吧!”乔治停下来说。见托尼不置可否,乔治接着说:“你口袋里不是有一美元吗?我们去买个面包给他吃。”托尼捂着口袋,连连摇头:“这是我用来买奶茶喝的。”乔治听了,生气地说:“你怎么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流浪汉那么可怜,我们帮助他不是应该的吗?人应该学会善良,学着做好事,不该只想着自己。”乔治的话让托尼脸红了,虽然他有点不情愿,但还是掏出口袋里的钱给流浪汉买了面包。讲完后,乔治仰起脸等待父亲的夸赞。父亲却摇摇头说:“我觉得这并不是真正的善良。”“为什么?”乔治不服气地反问。父亲说:“帮助人当然是一件善事。但是你做了什么?如果你想当好人,想要做善事,那么你就拿出钱来去给流浪汉买食物,而不是用善良的名义要挟托尼去做,然后在托尼做了之后还把功劳记在自己头上。这对托尼来说其实是一种绑架,而且极不公平。”父亲顿了一下,接着说:“所以,接下来你应该做什么呢?”“我要拿自己的零花钱去给流浪汉买食物。”乔治恍然大悟地说完,拿着零花钱转身跑了出去。后来,乔治走上了股票投资的道路,同时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做着慈善事业,他就是著名的慈善家乔治·索罗斯。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乔治·索罗斯说:“善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品格。但请记住,不要用所谓的善良来要挟人,因为善良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四、【相关写作】阅读下面所给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材料一:“求求你,表扬我……”长春一媒体接到一男子电话,在电话里,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都说了出来,希望能够被报纸报道出来。该男子是一名烧烤店老板,从2007年开始,先后花了近20万元资助了4名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考上了大学。材料二:在河南郑州,一位近50岁的女士从10米左右的桥上掉下,昏迷不醒,一位途经此处的女孩看到后立即拨打120,并俯身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施救。对伤者施救后,不少热心市民也加入进来,救护车赶到之后,女孩悄然离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结合两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审题分析】:本题属于多材料作文,首先应分析两则材料的关系,是对立的,还是互补的。第一则,写某烧烤店老板做好事求表扬;第二则,写女孩做好事不留名。两则材料的共性是:二人都做了善事。不同点是前者求名,后者不求名。无论求名与否,二人的行为都透出一个“善”字,可以肯定他们的善心、善行;如果做善事不是发自内心,仅仅为了名声,这会让善行大打折扣。【拟题参考】(1)有名无名都是英雄;(2)做善事求表扬有何不可?(3)莫让善心蒙尘;(4)别让雷锋精神打了折;【观点参考】1、只要做了好事就值得点赞和鼓励,留不留名是捐赠人的权利,对留名者一样要报以掌声。2、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热衷名利,有的人生性淡泊;有的人高调,有的人低调……我们既尊重女孩低调行善的权利,也应该呵护男子做好事求表扬的自由。【范文参考】只问行善不问名一位烧烤店老板希望可以将自己做的好事通过媒体报道出来;一位女孩对一名昏迷女士施救后悄悄离开。无论是这位希望媒体报道自己善事的男子,还是那位救助昏迷女士后离开的女孩,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心中有一份善意存在。既然有了这份善意,又何必在乎做好事留不留名呢?或许那位烧烤店老板的做法并不怎么能让人接受,或许有人会说他做善事太过注重名利,但这并不代表这个老板的做法是错的。他从2007年开始做善事,如果他做这些真的像别人所说的为了名利,那他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要求媒体报道,而是等到九年后呢?又有几个人能够持续九年做善事呢?我想,那位烧烤店老板做善事的初心一定是帮助那些贫穷的孩子上学。或许在过程中,老板的这些行为无法让他身边的人接受;或许有些人的恶意讽刺让他坚持不下去;又或许
8他想让媒体报道出来只是为了向那些人证明他是对的,让他可以更坚定做善事的心。不管出次哪种情况,但我们能肯定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就算是要求媒体报道有着功利成分,我们无法否定他去帮助那四个学生上大学时所散发出的浓浓善意。而女孩不留名的行为似乎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是因为“做好事不留名”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女孩看到昏迷不醒的女士后立即拨打120并及时施救,待救护人员来到之后悄然离开,这份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的情怀确实令人赞叹。无论是女孩还是烧烤店老板,他们心中善念都值得赞赏。昔日白芳礼老人在生命的最后19年顶风冒雪蹬三轮,换取了三百学子的灿烂笑容,以心中的善念,牵动了整个城市的神经。今朝,女孩拯救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是一个族群的信仰;烧烤店老板托起的不仅仅是四个学子的梦想,更是托起了四个家庭的希望,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风气。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善良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了善,那么他于自己于社会而言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在喧嚣的文化场域中,与其去在意做好事留不留名,还不如去发现和学习好事中的善,并维持心中的那一份善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