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高考常见作文话题全面解读与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作文话题:人与自然【写作题目】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材料一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第二轮规则,选手将根据现场抽取的图片内容,进行一分钟的即兴描述,一分钟后,这张图片将进行缩放,展示更多的信息,选手将通过图片上的全新信息,进行一分半的即兴论述。材料二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选手王嘉宁所抽题图材料三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即便你占尽了优势,也不可能是为所欲为的。然后你就可以接着说你想到的平衡的问题,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对不对?所以如果你想到了这个之后,你就最后就不仅仅人和熊的关系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么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董卿(点评选手王嘉宁时所说)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1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作文参考】1在杠杆上求存,在平衡中发展央视《主持人大赛》总决赛中有这样一幅图片:端着猎枪的人正准备向一头凶猛的熊开枪。而当图片被放大以后,我们却发现二者处于山顶上平衡木的两端,命悬一线。(简要概述材料)这样的反转曾难倒了选手。仔细一想,其实图片里的熊不只是一只命运未知的熊,它象征着大自然,图片反映的是当今人与自然紧张的对峙关系。当全人类都在面临着一道共同的难题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材料内涵)从03年的非典到如今的新冠肺炎,从澳大利亚“最严重山火”到非洲空前规模最大的蝗灾,从英国超强飓风到美国龙卷风……灾难大片集中“奔现”的背后,是对人类一次又一次触碰和谐共存杠杆的最后警告。(联系社会现实深入思考)正如董卿点评选手时所言:“万物都处于杠杆之中,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如果失去这种平衡,那么,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再次扣题,切合董卿老师点评)人类要克制欲望,控制好手中的子弹,避免按下“开枪键”,才能在杠杆上求存。(分论一)雨果曾说:“人总是要失望的,因为他想要的总比他得到的多”。(引言论证)纵观当今时局,图片中的熊更像是被觊觎的野生动物,而手持猎枪的人代表着贪得无厌的人类,身后葱郁的树林则是徐徐逼近的未知灾难。(结合材料分析论证)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过度索取,大自然不至于张牙舞爪。我们似乎也可以相信,人类作为地球的优秀物种,能够将“贪”的欲望转变为“生”的希望,与大自然携手前行,让世界重回正轨,让灾难片只出现在电影院。(假设分析论证)敬畏自然,心怀担当,承担起一份责任,才能找到杠杆上的平衡点。(分论二)杠杆原理告诉我们,离支点越近,你越需要承担更重的分量。(阐释句)正如,全球首富、亚马逊创始人兼CEO贝佐斯正在创建一个新的基金应对全球变化,并捐赠100亿美元启动该基金,力图改变世界。(材料句)而我们每个人,也能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每一条生命,把它们看作是大自然智慧的创造与友好的馈赠,而不是桌上的美味佳肴。没有谁拥有地球的房产证,而拥有“猎枪”的我们,拥有更强的能力,就更应该细心呵护地球上的每一位居民。(对比分析)国与国彼此信赖,共同合作,相互支持,彼此分享背上的行囊,才能在平衡中发展。(分论三)“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在当今并不“太平”的世界面前,国与国更加紧密相连。(阐释句)中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控制疫情,离不开全世界的理解和支持,离不开他国的鼓励与温暖。而中国自身对疫情所做的探索和贡献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结合当今疫情分析)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国家都像图片中的人一样拥有自己的行囊,其中装有每一个国家自己的技术和力量,关键时刻也需要每一个国家的“慷慨解囊”,这也是人类共生共荣的需要。如遭受蝗灾的非洲国家势单力薄、无力抵抗,若没有邻国的守望相助,蝗灾必将愈演愈烈,伤及更多的国家。(紧扣分论三假设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无数颗“与子同袍”的心。(结论句)
2地球已存在45亿年,人类只是匆匆过客,但地球却是全人类的唯一家园。从这一角度来说,保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求存之策、发展之道。2020,警钟长鸣。修复已被破坏的杠杆,在人与自然的平衡中谋长远发展,杠杆一端的你我义不容辞,平衡中共生,博弈中发展。(总结全文)【作文参考】2诗意栖居与和谐共生假如漫画中的狗熊再向前一步,在越过分界点后,等待它的,便是坠落山崖;相反地,假如猎人向狗熊开枪,那么他也将坠入万丈深渊。但相同的道理,不论是哪一方超越界线,双方都会坠入深渊。画面寓意告诫我们;人类应当主动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因为万物拥有一个共同美丽的家园——地球。当人类伤害了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对人类惩罚。目前看,茫茫宇宙中,我们和自然万物,共同拥有一个赖以存活的地球家园,我们应感到庆幸和珍惜。然而那些贪欲者却无休止地掠夺资源,正毁坏地球;从2003年“非典”到庚子年春,一场“新冠”肺炎,17年后“旧病重发”再次警示人们:人类试图独占地球,毁灭自然,那是在毁灭自己。因为疫情,不得不屈服:外出戴口罩,活动无自由,自由呼吸被剥夺……而大熊猫国道上悠闲散步,珍稀的金雕展翅飞翔,水禽黑脸琵鹭水边觅食,雪豹出没,野猪撒欢奔跑……到底谁才是万物之灵,谁才是地球之患?因此,人类应当集体反思,敬畏自然,才能和谐共处。当人类不遵守天道顺应自然,就还会被扇耳光。随着工业化进程,废水废气的排放也逐渐增加,各个国家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经济发展而排放废水废气;乱砍滥伐,地球之肺的亚马孙雨林逐步消失……而人类也正遭受大自然的“报复”。两极冰川融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事实上,人类打破平衡的杠杆陷入绝境。如果抛弃了自然会走多远?“天若有情天亦老,间正道是沧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因为自己的傲慢,贪欲和疯狂地掠夺,正在毁灭自己。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好在,人类是一颗会思想的芦苇,在灾难结束后,能够及时地反思,修正错误。放下傲慢与偏见,重新审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我相信,人类能够做到这一点,仍会有美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成为重点战略。《山海经》说:“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不取糜夭……”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可今天被贪欲蒙蔽了眼睛。好在已经意识到了,开始废物回收,水循环利用,太阳能发电……当人类把绿水青山看做金山银山时,便自觉地进入命运共同体时代。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强有力地为保护地球环境而努力,更多有识之士也加入,我想,应写进人类的课本,从小培养孩子自然观,为子孙后代造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应遵循规律,诗意栖居。“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简评】:这篇作文,中心明确,思维深入,较有文采。一是题目《诗意栖居与和谐共生》,从人类自身定位,就揭示人与自然真正的关系;二是揭示画面寓意,提出论题或中心,这是漫画类作文的正确开篇;三是本文逻辑上能够运用层进式和对照式的综合运用,围绕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列举事例,展开论述,论述论点;四是语言上简练;五是作者能够结合疫情实际,学会反思,反思段落具有个性化和深刻性;明引暗引名家名言,作为佐证,与作者的观点融为一体。
3【作文参考】3共赢,还是同输?(标题虽然是一个选择问句,但也暗含着作者的观点:人与自然要追求共赢,而不是同输)枪声过后,一只只野生动物倒地,人们食其血肉,寝其皮毛,愉悦了胃肠,装饰了形体,欣欣然而有喜色,似乎是赢了。(开头紧扣材料;文言色彩的语句,富有文采)可是,果子狸带来的“非典”病毒夺走了多少人的性命?而连昼伏夜出的蝙蝠都没有躲过人类的猎杀之后,“新冠”肺炎病毒开始了更猛烈的“反攻”,整个世界都为之色变。谁赢了?品尝到美味的人们,还是被杀之后用病毒来“报复”人类的蝙蝠们?(紧扣文题,联系现实,使用问句,引人深思)其实,岂止是那些被猎杀的动物们?还有那些被乱砍乱伐的树木,那些被肆意破坏的热带雨林,那些濒于灭绝的植物。在人类这个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捕食者”面前,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仿佛都是那么的脆弱不堪。(由此及彼,没有仅仅局限于“动物”,论述由此走向深入)“征服自然”,越来越自信的人们高喊着这一口号,忘记了自然本是人类生存的依靠,而不该是被征服的对象;忘记了“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方可以“养生丧死无憾”。于是,地球这个原本美丽的家园变得千疮百孔,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频发的各种极端性的灾难:干旱、洪水、蝗灾、不断变异的病毒……未来,我们是要离开地球,到太空去流浪,还是要带着伤痕累累的地球去流浪?无论哪一种,人类,自然,都不是共赢,而是同输!(联系现实,直接引用或化用名句,富有文采,事例丰富,论述有力;亮明观点)其实,完全是可以共赢的,如果人类的目光不那么短浅,不那么的急功近利,不那么的贪婪。(过渡句)我们不是没有既可以御寒又可以装饰的衣物,只是为了满足“人无我有”的虚荣和对金钱的贪欲而不惜开枪。我们不是没有既可以果腹又能满足健康需要的食物,只是为了满足膨胀的味蕾而展开杀戮。我们不是没有既可以立足又能满足生存需要的土地,只是为了满足日益骄横的野心而肆意践踏。(三个段落,构成段落排比,句式整齐;否定句呈现,既是批评,又是建议)欲望迷住了我们的双眼,只要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不懂得敬畏自然。“田园将芜胡不归?”可当田园变得既荒芜又衰败后,又能归向何处?(活用诗句,问句引人深思)人类与其他生物本处在平衡木的两端,任何一端失衡,彼此都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保护它们,其实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哪一种动物是与人类毫无关系的、孤立的存在。当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最终的结局一定不是某一方的独赢,更不是共赢,而是“同输”!(再次紧扣作文材料,进一步强化文章观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其他生灵共享一个家园。大自然本是善良的慈母,请不要把她逼迫成冷酷的屠夫。(化用雨果的名言结尾,简洁有力有文采)话题:【人与自然】
4一、【金句参考】1、山河承载岁月,生态需要守护。2、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让“绿色因子”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地球家园最好的爱护。3、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4、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5、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7、改正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意识;改善管理,建立健全以自然为本的绿色治理体系。9、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10、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习近平11、一是敬畏自然,视自然与人类一体。二是尊重自然,视自然为人类之家。三是顺应自然,视自然为人类之师。四是保护自然,视自然为人类之友。12、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科学理念是实践指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团结合作是必由之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务实行动是重要保障。1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前,我们面向大海,便想起春暖花开,立于青山,便念起青山妩媚。如今,海洋依然宽阔,漂浮着的却是工业污染;天空依然高远,朦胧着的却是层层雾霾。14、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15、天光云影的大自然里,刻录着快乐的密码,流淌着诗意的华章。16、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7、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8、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8、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521、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2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23、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资治通鉴》)二、【语段参考】1、杰文斯悖论——【适用主题】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提出,自然资源的消耗,会随利用该资源之技术的改进而加快,因为技术改进会使下游产品价格降低,进一步刺激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此悖论揭示,本想借科技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结果却加剧了资源的耗竭。如小排量汽车省油,但省油使开车人更多,石油消耗总量更大。2、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我们应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这些正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体现。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既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我们就能赋之以人类智慧,让地球家园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5、当然,生物多样性保护永远不可能有躺在“功劳簿”上的那一天,人类社会存续到何时,经济社会发展到何时,生物多样性保护就会伴随到何时。故而如何在实现经济更大发展的同时更好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既是我们需要一直思考并不断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所必须要谨遵的恒久要求。
66、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正因如此,也要树立共治、共享的全民参与意识。当下的中国,从开展光盘行动,到推广节能家电,再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餐具,从细处入手,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让“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7、“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视人与自然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理想。我们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使“生产、生活、生态、生机”相得益彰,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8、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形象而深刻地说道:“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所以,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0、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0、要坚定不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四,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素材链接】(一)西藏:雪域高原的绿色奇迹西藏,被成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这里自然景观神奇绝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江河纵横湖泊密布;但因为地处高原,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①为了美好生态,为了永续发展,许许多多的人在雪域高原长年累月默默付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拉萨的南山实现了海拔3900米以上人工造林零的突破。
7②一株小小的幼苗,在贫瘠的沙地上长势良好,是因为沙地里另有玄机。在下面埋了一点保水剂,吸水比较好,当植物缺水的时候,它慢慢把水分再释放给植物,掺杂了一些化学肥料在里面。科学绿化为西藏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白了头发,绿了黄山的杨善洲1988年3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运用参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三)“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运用参考】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六老汉”治沙。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最终感动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心愿得偿;而今天,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38年来薪火相传,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其间的矢志不渝、拼搏奉献非三言两语可以言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沙漠换绿洲!(四)塞罕坝林场——人工林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塞罕坝,五十五载寒来暑往,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变成了如今的百万亩人工林海。五十五载春夏秋冬,塞罕坝人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立在贫瘠的土壤之中,牢牢地钉在大地之上,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的每棵树都用年轮记载着这些林业人的故事,书写着这段绿色的传奇。2017年12月5日,三位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的奖杯。这沉甸甸的“地球卫士奖”奖杯,凝聚着林场建设者55年的心血和汗水,辉映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简记】
8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附】其它话题运用1、塞罕坝人的家风塞罕坝,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但塞罕坝人却在艰苦中咀嚼出甘甜,把艰苦奋斗写进了世代相传的“家风”,也成就了如今的绿水青山。2、塞罕坝人半个世纪的坚守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3、塞罕坝年轻人坚守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年轻人说,外面的世界“太热了”,他们宁愿选择一棵一棵地造林种树。他们可能错过了精彩大千世界,但一望无际的林海,却诉说着他们的成功。四、【时评阅读】【阅读】1健康中国的源头活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姹紫嫣红开遍,春天的大自然总是令人向往。一段时间来,无论是在公众的网络社交圈中,还是在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稿件中,春天都是高频词。疫情防控期间,久居家中自我隔离,许多人都产生了一种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冲动。春天带给人们的讯息,不仅是时间节令,更有胜利信心和健康希望。不管是获取呼吸饮食,还是寄托平安祥和的希冀、实现美好生活的夙愿,大自然都是人的生存之本。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到“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人文理念,再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朴素自然观,泱泱5000年中华文明充盈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朝着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迈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丰富了生态文明哲学观、认识论,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自然保护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经济发展也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统筹好二者关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所在,也是实现民生改善、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社会发展的本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无论怎么定义美好生活,良好生态必然内涵其中。好的自然环境无论对于疾病防控还是公众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正向作用。人们在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充足的阳光,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无形屏障;科学的理念、自信的心态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战胜疫情的制胜法宝。“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唯有用心守护健康的自然,才能收获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健康馈赠。
9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无数案例都说明,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算全局账,决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健康中国的持久动能,离不开健康自然的源头活水。保护环境、守护生态,我们每个人都要当好建设者,才能成为良好生态的受益者。推动形成全民关爱自然、关注健康的积极态势,我们必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愿景。【阅读】2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重要讲话(2021年)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日前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同各国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宣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彰显对共推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发展中大国担当。 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地球只有一个,如何共建绿色宜居的共同家园?怎样开辟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面对全球环境治理挑战,习近平主席首次全面系统阐释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提出“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纾解全球环境治理之困提供了中国方案。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科学理念是实践指引。近年来,极端天气、物种灭绝、新型疾病等灾难频频降临,大自然以这样的方式,一次次向人类发出警告。现实告诫我们: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我们才能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团结合作是必由之路。回望全球气候治理的进展与曲折,合作是各国唯一选择,也是通往未来的正确方向。这意味着,全球气候治理应以公平正义为要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能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应对气候变化,必须牢牢把握多边主义原则,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务实行动是重要保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从未缺席。中方宣布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是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0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懈努力。此次气候峰会,正值第52个世界地球日。如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地球,宇宙中的这一“暗淡蓝点”,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一切”。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定能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阅读】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主题为“生态系统恢复”。2021年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以贯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为科学把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我们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履行植树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将持续汇聚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强大力量,也将为世界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注入更多信心和希望。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阅读】4勠力同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4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指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1 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是大国担当,更是中国风范。在工业文明时代自然资源加速攫取,地球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挑战人类生存和发展等不利条件,中国勇担重任,开药方、提方案,推崇人类生存共识的同时也不断传播着中国文明和中国智慧。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因为自然是根,人类是这个根上发枝散叶的精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干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孕育抚养了人类的自然才不会反过来报复人类。人类生存发展也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以为继,自己把自己推向绝路。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没有哪个国家会是一座孤岛,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共同努力。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看作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决不能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发达经济体应在减排行动力度上作出表率,带头兑现气候资金出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坚持多边主义才是正途。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国一直在行动。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是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践行。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生态变好,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迫切的、强烈的诉求与愿望。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同向而行、共同发力,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勇于担当、勠力同心,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