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纪念与铭记”-高考常见作文话题全面解读与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作文话题:纪念与铭记一、好句好段(一)名言金句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我们要纪念、哀悼他们,更应该记住他们。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焚一柱香,带走忧伤;折一枝柳,寄托哀愁;掬一捧雨,洗净尘心;拭一行泪,祭拜逝者。天上人间共一愿,生死两隔遥相牵。愿逝者安,生者安! 我竖起一座纪念碑,比铜还坚固,比巍巍的宫殿还高,无论是暴雨,无论是午夜的狂风,还是绵绵的岁月都不能摧毁它。——贺拉斯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雨果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威尔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我的祖国》温暖的生活仍然存在,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摧毁。——《罗曼·罗兰传》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萨都剌所谓“和平”,不过是两次战争之间的时日。——鲁迅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蒋南翔解析:这是一二九运动的爱国救亡口号。当年,学生为了拯救民族危亡,罢课游行,用自己青春热血,发出了爱国最强音。太平年月,他有花草,有诗歌,有茶酒;亡了国,他有牺牲与风骨;他很满意自己的遭遇。——老舍解析:这是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中对钱默吟的描写。语言非常文艺,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海子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余光中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曹植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王维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李大钊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李大钊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存,何以为家?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失去记忆的个人必然迷茫,忘掉历史的国家民族不会有未来。公民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细胞,一言一行,汇聚成大千世界的经纬;爱憎取舍,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调。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恩格斯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才是希望之民族,才是强大之国度。——《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二)精彩观点1、纪念日是结绳记事上的一个个绳扣,它纪念着一个生命的诞生和离去,也纪念着一段历史的开始和结束。随着时间的流逝,纪念日可能会被淡忘,但是,它绝不会消失。它向我们招手致意,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记住,可以让日历上最简单的数字,变成岁月最厚重的注脚。2、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是道路两侧最特殊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毕竟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这是郝思嘉站在一片废墟上渴望重建家园的纪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是鲁迅写下的不能忘却的纪念。3、举行国家公祭,不仅是要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保持清醒记忆,同时也是对生命尊严的召唤。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在于这个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生命敬畏的人性道德感,以国家的名义隆重祭奠死难同胞,就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责任感与人性道德感的最好彰显与体现。二、铭记中国传统节日(一)春节——感受浓浓的亲情1、春节,是一场敬老孝亲之旅,旅途的“终点”就是家,是父母,是亲人,是情感与情怀的沸点。“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敬老孝亲是善德之先。回家过年,其实就是一种尽孝。2、“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在,家就在,根就在,年味就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路如同中国人春节的回家之路,虽然关山迢递而必至,哪管千山万水而终达。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已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千万“家和”的力量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二)清明节——追寻幸福的来处1、
2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悄然而至。清明节是忧伤的,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又是美好的,画风尽是“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这是一个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2、清明,是万物吐故纳新的节气,也是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在这样的日子,既满怀对明天的希冀,也有慎终追远的感怀。于家,思念我们逝去的亲人;于国,缅怀为国捐躯的英烈。追思先人们的故事,就是追寻我们幸福的来处。(三)端午节——品味爱国的情怀1、与所有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承载了人们追思先贤、祈福纳祥的心愿。对自然时令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让端午节给平淡劳作的日子增添了生机和乐趣,历经千年打磨,浸润成为寄托人们情感和精神的文化符号。2、与其它传统节日不同,端午节有着更深厚的家国情怀。爱国诗人屈原,用投江明志的意难平,解释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忠贞,也赋予了端午独有的气质。端午节期间,家人围坐,既享受当下的天伦之乐,又追忆祖先的盛德千古,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互通互融,便成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生动写照。节日习俗背后,是中华文化家国情怀的滋养,千丝万缕的绵延让端午节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从传统中回溯历史,从历史中照见未来,传承的意义正在于此。(四)中秋节——画好民族“同心圆”1、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中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月亮在被观赏的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灵的依托,承载着人们的浓浓乡情,唤起的是人们心底对故乡明月、对美好时光的记忆。中秋之夜,阖家团圆,品尝月饼的同时,仰望天空赏月。赏月,观赏的不仅是美景,更是团聚的心情。而品尝月饼,品尝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团圆的亲情。2、“团圆文化”,即是中秋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月饼原本是中秋节的点缀,是拜月的一种祭品,加上水果、酒类、点心等,家家祭拜,人人祈求月亮神保佑,后来成为一种礼品。而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下,月饼逐渐成了一种象征,而后就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忧伤,也成为团圆的象征。3、
3中秋文化“团圆”的更大意义在于,能凝聚人心,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因此,中秋更该是家国情怀的传承。无论时代如何演进,中秋核心文化孕育出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到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节日风俗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由此,以中秋节为契机,画好民族“同心圆”,就是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三、铭记重大历史节日(一)勿忘九一八,整装再出发1、同仇敌忾,浴火重生九一八,这是让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炮轰北大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历史在这里沉思:七八百人的侵略者何以几个小时占领了7000多人驻守的北大营?貌似固若金汤的沈阳城何以一夜陷落?远大于日本本土的广袤东北,何以几个月就落入敌手?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怕挨打也会挨打,不抵抗会被痛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衰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国难当头,大敌当前,“攘外必先安内”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不抵抗政策”等同于开门揖盗,酿成了奇耻大辱,造成了国家难以估量的深重灾难。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启了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2、以史为鉴,开创未来90年不短,我们端起历史的望远镜能够更清晰地回望,获得更深沉的思考;90年不长,九一八就像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坐标,发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警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90年过去了,中华大地上,抗战的烽火硝烟早已不在,但九一八作为心头抹不去绕不开的一道伤疤,中国人民永世不忘,永远铭记。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书写。在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之际,中国人民有骨气、有信心、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回望九一八,就是要树立历史思维,牢记历史警示,获得历史智慧,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3、汲取力量,接续奋斗以理想信念为基,凝聚奋进的动力。赵一曼在狱中9个月,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铡下其头颅,又剖开其腹部,发现他的胃里除了草根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在面对生与死的关键时刻,无数抗日英雄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与侵略者展开生死较量,理想信念产生出无穷的力量。勿忘“九一八”,告慰英烈,为理想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坚守,以强国为己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完成先烈未竟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续奋斗。
4勿忘“九一八”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从往昔苦难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向未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追寻革命先烈的铿锵足迹,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化作前行的力量。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把“精忠报国”作为一生的追求。国在家在,国破家亡,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九一八”事变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国耻之痛,更有历史沉淀后的宝贵镜鉴,弱国被侵略,落后就要挨打,捍卫和平要靠实力,只有比敌人更强大,才能不受侵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无私奉献,恪守尽责,以岗位为舞台,精益求精,创一流的业绩;把训练场当战场,锤炼过硬本领,时刻准备报效祖国;不畏艰难,刻苦攻关,占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从当前来说,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开拓国内市场消费和服务的新需求,在危中抓住机,着力壮大新增长点。爱国是我们共有的情感,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各行各业每个人要始终把爱国放在首位,内化于心,落实于行,以国为荣,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和智慧。5、砥砺前行,青春奋进铭记国仇家恨,以赤子之心捍卫民族尊严。面对国仇家恨,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开启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作为中华儿女,吾辈更当应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历史,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及殊为珍贵的民族尊严。铭记奋发图强,以奋斗之志担好青春使命。历史不能忘记,奋斗的脚步更不能停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要坚定信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奋发图强、接续奋斗,让“东亚病夫”这个标签永远尘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铭记居安思危,以青春之名奔赴时代之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忘国耻,知耻不是为了再续仇恨,而是为了保持清醒。当下,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吾辈当继续保持清醒和坚定,争做“实干家”,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6、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熔铸着“血与火”的历史印记,抹不去“悲与痛”的人民记忆,昭示着“战与和”的辩证方向,呼唤着“强与兴”的时代担当。牢记战争教训,昂扬斗争精神,在苦难中熔铸“中国面孔”。铁证如山,历史不容篡改;苦痛如炬,历史更不容忘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沉淀下的宝贵镜鉴,真实记录着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由弱变强的奋斗历程,熔铸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告诫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播种传递希望,锻造烈火真金,在考验中当好“迎春使者”。安不忘危,兴不忘忧,这是中华儿女在精神上站得住、立得稳的“制胜法宝”,是在奋斗历程上危中求机、转危为机的“行动指南”。矢志团结奋进,携手共创繁荣,在发展中屹立“和平堡垒”。以史为鉴,警示未来,唯有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才能开创未来、赢得未来。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九一八事变”留下的不仅是国耻之痛,更是沉淀升华的“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历史教材、“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食材、“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素材。
5(二)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家公祭日设立,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1、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难以忘却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哀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捍卫和平的强大意志。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遇难者名单墙上又增刻20个名字,总计达到10635名。更多罹难者,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这一段沉痛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2、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在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尤需记取历史的启示,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掩耳盗铃美化侵略战争,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度尽劫波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胸襟接纳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但也有清晰的底线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和当下余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为和平发展护航。 国力更加强盛,和平才有保障。从甲午惨败到南京之殇,从慰安妇制度到细菌战试验,惨痛的历史辙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人民只能遭殃。国家公祭日是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更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着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着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着未来的太平与安康。正直之士感言:“吾辈当自强,方使国不受他人之侮”。传承家国情怀,进而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希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我们记得!”有中国记者在纽约街采,提问是否记得南京大屠杀惨案,许多外国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历史总会前进,正义不会独行。“南京大屠杀”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出于捍卫国际公理正义,出于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加入到捍卫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的队伍中来。国际社会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就是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持续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3、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6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国家强大了,才有维护和平的资本,为和平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与屈辱,更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正是:警钟长鸣当铭记,吾辈自强卫和平!【知识点睛】永矢弗谖:谖,xuān,1.欺诈;2.忘记。指决心永远牢记着;永不忘记。(三)国庆节,拥抱“进步的爱国主义”【时评精选】1国庆节拥抱“进步的爱国主义”又一年国庆日。尽管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之下,国庆黄金周更多表现出一副繁荣的消费场景,很少人会把如何爱国这个话题念兹在兹的挂在嘴边。但在这一天,重新审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重新思考该如何爱国,仍是一个未曾过时的话题。 当然,当爱国不再成为一个主宰人们工作、生活的问题,国人不再沉浸于言必称国家的革命话语里,不仅不意味着爱国情感的淡化,相反,其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理性的爱国观的体现。 最近的一项调查或许提供了一个侧面的验证。有媒体分析了从建国到2013年《人民日报》中关于“家庭”、“国家”以及周边部分词汇的文章数据发现,“家”被越来越多地关注了。这样一种变化,不代表“国家”变得不再重要,在官方报道中的淡去,是国与家的关系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特殊年代中,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中,往往忽视了个体的价值。那样一种爱国情感可称之为无私,但也同时可能存在一种盲目色彩,很难被真切地感知,也难以为继。因为一旦只见国家不见个人,爱国情感本身就变得可疑——爱国,维护国家利益,在根本上不正是为了更好地捍卫每个国民的个体价值与利益吗? 国家从来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由无数个个体与家庭组成;爱国情感也从来不是一种虚无的“道德正确”,而是实实在在的价值伸张。我们维系对一个国家的荣誉与情感,也必然需要建立在对于具体的人的价值的认可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在这个角度审视,我们也就能够愈发了解,为何那些站在讲台的获奖运动员不再首先感谢国家的做法,正在被正常化看待;为何那些动辄以爱国主义为旗号行打砸之事的做法,已经越来越难得人心。 挪威文豪易卜生曾说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爱国的。爱国的前提是:你首先需要把你这块材料雕琢成器。这种说法强调了爱国的实质问题,即爱国情感不应该是任何一种行为的“庇护所”。如果爱国只变成一种看似冠冕堂皇的“名义”,恰恰是值得怀疑的。比如一些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表面打着为人民服务的爱国旗号,背后却干着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不耻勾当,显然就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大亵渎。从这个意义上,当下的反腐行动,也是对于爱国主义“庇护所”的肃清,它应该让更多的人明晰,爱国情感如果失去了正义的基础,就是一种虚伪的谎言。 胡适说过,争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这样一句话在百余年后的中国,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当下正是一个“约束权力,伸张权利”的时代。每个个体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权利,权力与权利的界限被重新定义并日渐清晰,越来越多的个人在争取自己的权益。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民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国家,必定是国民的国家情感最为浓烈的国度。因为个体权益的充盈,正是国家美好的最重要象征,也是爱国情感的最大皈依。
7 承认个体价值之于一个国家的分量,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不断被践行与证明的现代常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愈发明白,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对于公权力保持时刻的警醒,对于社会不公敢于仗义执言,对于社会进步的不足敢于说出真相,这些都是一个正常国度的国民,不可缺少的“良药苦口”式的爱国表现。那种认为爱国就是无限度停留在口头上颂扬国家,拒绝承认不足,甚至刻意掩盖问题的做法,已经被证明越来越不靠谱并令人警惕。相反,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去直面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不足,敢于以实际行动去推动社会进步的做法,正越来越得到承认。爱国不应该变成一种盲目虚幻的价值情感,和口头式的肉麻表白,以及任何不耻行为的“庇护所”。它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以个体的价值与真实情感为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爱国的出发点,同样是建基于让每一个国民沐浴幸福的价值信条之上。多一份个体的幸福,爱国情感就多一份保障。这应该是我们当下我们最应该拥抱的“进步的爱国主义”。【时评精选】2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二周年金风送爽,硕果累累;九州同庆,四海欢歌。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2华诞。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见证着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朝气蓬勃,记录下伟大祖国的奋楫扬帆、凯歌行进,激扬起亿万人民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时间镌刻崭新年轮,岁月书写时代华章。回首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100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72年前,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今天,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们清醒地看到,任何奋斗目标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认识到,
8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砥砺奋进,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道路决定命运,我们步伐坚定。72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强大的领导力和执政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团结凝聚力量,我们信心满怀。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拓奋进,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大团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实干成就未来,我们斗志昂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只有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才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回首过去,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争先,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阔步前行!
9五、作文题目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好的事情你老记着,就可能没办法进步;坏的事情老记着,只能让自己更加狭隘。一个人不能忘记过去,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审题立意】该作文题旨在强化同学们的三种意识:文体意识,即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意识;逻辑意识,即围绕观点进行有条理地表达的思维;思辨意识,即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步,确定核心概念。材料第一句话指出“老记着”的缺点,不管“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老记着”都会给自己带来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忘记。第二句话从个人和民族两个层面强调“不能忘记过去”,要学会铭记。“学会忘记”和“学会铭记”是材料的两个核心概念。第二步,思考核心概念的具体表现及其本质,以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和概括思维。“学会忘记”,忘记的可以是财富、权力、名利、功劳;也可以是思想性格中的缺陷,比如成见、懦弱。“学会铭记”,铭记的可以是对生活的态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可以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如传统文化);等等。由现象到本质,归纳出核心概念的内涵:要“忘记”的是多余的、不利于自我发展的、悲伤的、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它是一种有选择的放弃;要“铭记”的则是必备的、利于自我发展的、有价值的、时刻需要的东西。第三步,思考为什么要“学会忘记”“学会铭记”,或者为什么该忘记的我们没有忘记,而把该铭记的忘记了。通过思考为什么,培养自己的因果思维。第四步,思考两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可以是条件关系,比如只有忘记贪念,才能铭记尊严、良知;可以是选择关系,比如在着眼未来、忘记成见的同时,必须铭记过去的教训;可以是递进关系,比如要溯其来处、铭记过往,更要启其未来、忘记成见。最后一步,思考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忘记”和“铭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10经过这五步,对“学会忘记”“学会铭记”这两个核心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写作时,将以上五步的内容按逐层深入的逻辑思路取舍整合、连缀成文即可。既可以从单方面立意,学会忘记或者学会铭记;也可以更为辩证地去立意,谈忘记和铭记的关系。相对来说,辩证立意更为深刻,层次更高,得高分更容易。比如:铭记民族之魂,方能在融入世界时忘记我们不需要的;忘记眼前的荣耀,才能始终铭记初心。【范文参考】雁渡寒潭不留影,刹那惊鸿留于心《青莲觞咏》曾云:“风过疏竹,风去而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不留影。”单观此二句,似乎是告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定力,忘却世事纷扰,不给心以负担。此时定会有西方的先哲站出来反驳:遗忘是一种逃避,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遗忘和铭记,是否真是彻底的对立面呢?遗忘和铭记似乎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公子小白忘记管仲的一箭之仇,而重用管仲为相,终开创一番霸业。江淹铭记自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一纸英华,终江郎才尽,为人不齿。中华儿女铭记近代的屈辱,奋力拼搏,终再续辉煌。英国的老一辈铭记帝国往日的荣光,竭力支持脱欧,终“背叛了年轻人的未来”……在历史长河中披沙拣金,而铭记和忘却的抉择仍难以把握——真的如此吗?显然并非如此。文章开篇的两句话,仍有后文:“智者听声观影,知其意而会于心。”也就是说,经历过的事,并非什么也没有留下。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消散虚浮的表象,而去吸收真正的精华和意义。由此可见,铭记和遗忘并非截然对立的,它们往往在个人的成才和世界的发展中相辅相成,对待过去,对待历史,需要心的选择。我们不妨用这种眼光再来细勘前文的例子:江淹选择记住了世人的赞誉和远播的才名,而忘记了博览的经典和情感的深度体验,才会导致中年的失意和晚年的无名;中国选择忘记对列强的仇恨,消融内在的创伤,而记住了苦难中国奋强的愿望,不计前嫌发展对外关系,才不断发展和进步。那么,在人生道路上,世事芜杂烦心,如何去有效、正确地选择遗忘和铭记呢?答案很简单: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心的清明,细细分辨,过去的喜悦里,哪些只会带来片刻的欢愉,却让人徒余贪恋之情而不思进取——这便是需要遗忘的;过去的痛楚里,哪些能够忍受,使人保持清醒,并在心上逐渐结成一副坚硬的铠甲,使我们更加坚定——这便是值得铭记的。雁渡寒潭不留影,刹那惊鸿留于心。去遗忘虚无短促的雁影,记住人生真正的惊鸿。【点评】:开头段结尾的提问,设置了充分的悬念,吸引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思考。其后摆出的种种事实再次强化了对问题的思考。“智者听声观影,知其意而会于心”一句是文章立意之要。随着行文,读者看到了大智慧者应有的举止。后半部分关于如何去做的思考,使文章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结构,毫分缕析,警醒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全文保持了一种思辨与文学的巧妙平衡。诗意的标题、诗意的开头让文章于第一眼即显得不俗,一以贯之的文思,让文章读来“唇齿留香”。在保持整体说理的前提下,作者在语言的理性之外赋予了一定的诗意,文学性语言的首尾呼应,更显得文采斐然。得分: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