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177038
大小:151.8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3-09
《在变化中求发展——一道抛物线问题的变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52数学通报2009年第48卷第7期在变化中求发展一道抛物线问题的变式研究王芝平(北京宏志中学100013)人教A版教师用书说明中指出: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连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将点P(1,一1)代入抛物线方程即可;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百一错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用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
2、改进学生的学A(xl,Y1)、B(x2,Y2)表示点M(x,)的坐标,结习方式.合k-+志z一0,即可点M的轨迹方程.提问是创新的开始.“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I)将P(1,一1)代入抛物线C的方程解题也会问”,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n得a一一1,题,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方法,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所以抛物线C的方程为Y一一z,出问题的艺术,引领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即z。一-y,焦点坐标为F(O,一÷).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t(Ⅱ)设直线PlA的方程为_),+1一是(z一1
3、),创新精神.fY+1一k1(一1),本文提供一个这方面的案例,请各位同仁⋯联立方⋯程J指正!I一一‘·l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消Y得aT+k1z一志1—1—0,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是,从推动科学进步1·z1一一kl~1,则371一一kl一1.和个人终身发展来看,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由△===k。一4(一k一1)一(k。+2)>0,显得更重要.那么,怎样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呢?得k。≠一2我们由一个抛物线问题开始,从问题的解决(注:抛物线在点P(1,一1)处的切线斜率等到新问题的发现做一尝试.于一2,故k≠一2)
4、例1已知抛物线C:—nz.点P(1,一1)同理,z2一一k:一1.(k2≠2)在抛物线c上,过点P作斜率为k、k的两条直设点M的坐标为(,Y),由商一,线,分别交抛物线C于异于点P的两点A(,则一Y1)、B(x2,Y2),且满足k1+k2—0.(I)求抛物线c的焦点坐标;所以一一兰(II)若点M满足-f~=,求点M的轨迹又因为k+k2—0.所以z一一1.方程.分析欲求抛物线C的焦点坐标,应该先求y==抛物线方程,而所给抛物线方程中有一个未知参一(~k1—1)一(一k2一1)一数O,所以必须建立关于参数a的方程
5、,这只要一—————■———~2009年第48卷第7期数学通报53一(-kl一1)。一(奄l一1)变式思考3如果点M不是线段AB的中一一————————一点,而是一般点,那么点M的轨迹是什么?一一(矗}+1)≤一1,如果P是定点,A是动点,那么线段AB的又是≠±2,所以Y≠一5.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所以所求M的轨迹方程为:=一1(<一用图形技术开展数学实验,检验或验证同学1且y≠一5).们的想法,证明课下完成.2变式思考探索其它性质3技术支持类比猜想变式思考1在科学研究中有时“有目的地那么作为圆锥曲线的椭圆和
6、双曲线是否也有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我们能类似的性质呢?从这个问题出发,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吗?(如果学猜想2如图,过圆锥曲线+ny:1生提不出问题,再进行下面的提示,问题中哪些几(mn≠O)上一点P(x。,Y。)(Y。≠O),作两条直线何元素有待考察与研究?比如,直线AB有什么分别交圆锥曲线于A(,Y,),B(,Yz).直线特点吗?它是否过定点?是否是平行直线系?)PA与P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为补角,则猜想1过点P(1,一1)作斜率为志。、的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Y一一。于异于点P的两点A(,
7、y。)、B(x2,Y2),若k。q-是2一O,则直、线AB的斜率是定值.证明设直线PA的方程为y+1=点,(z一/1),f+1:志l(一1),联⋯立方~程.‘(1)直线A8的斜率是非零常数;Iy一一oT‘·(2)AB的中点M的轨迹是线段.消Y得q-奄l一是l一1一O,这就是说,上述性质是圆锥曲线的一条统一1·oZ"1=-kl—l,则zl一一h1一1.性质.它不仅揭示了问题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必然由△:==kl一4(一是l一1)=(是lq-2)。>0,联系,还体现了三种圆锥曲线的和谐统一,给人以得志≠一2美的享受.
8、(注:走t≠一2的几何意义是什么?抛物线在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猜想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点P(1,一1)处的切线斜率等于一2,它与抛物和唯一的目的,对我们真正有用的是通过对问题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故k,≠一2)的“论证”达到对问题有所领悟、有所提高,从而对同理,z2一-k2—1.(k2≠2)问题的本质有真正的发现.所以,z1+2一(一是l一1)or-(一志2—1)一“证明是数学的灵魂”,我们能给出其中部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