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ID:6771010

大小:3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1-25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_第1页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_第2页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_第3页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_第4页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第一部分)   作家往往不关心文学理论,就像翻译家很少关心翻译的理论。有趣的是,理论家或者是批评家,大都不从事文学创作,而谈论翻译理论者,通常也不见太多的译作。这原因,说不清道不明。实际操作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几乎是任何学科的普遍现象。至于文学翻译,情况还要特殊,文学翻译家可能更少关注理论,但文学翻译涉及的理论却更多,除了翻译本身的理论,其实更要注意的倒是文学理论。  翻译由于对象、手段、要求的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文学翻译大概是其中最无走性、最变幻莫测、最难把握、最需要创造性的一种翻译。因

2、为它面对的是变异无穷的文学文本。所以涉及的不仅是翻译的理论,更多的却是文学的理论,或者说批评的理论。对于一个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来说,文学理论和批评理论的素养体现为一种理解力,但它关联着一个庞大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理论的体系。在这里,翻译理论重要性可能是相对的,而文学理论——反倒是绝对的。所谓相对,是说没有相当的语言水准,侈谈理论毫无用处。而语言进入了高的境界,翻译表现为实践、表现为能力。所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能力相比,只有相对的重要性。缺少雄厚的语言实力作为后盾,没有两种语言的深切把握,理论就无所依托。然而,文学理论之于文学翻译,其中关系却稍稍

3、有点不同。文学理论直接体现为译者对于文学丈本的理解,这几乎是一种先决条件,它和翻译实践的关系表面看来并不直接,实际上却要决定翻译实践的成败。翻译理论没有经过实践经验检验时,是很准被真正掌握的,它以实践为依托,但文学翻译却要以对文学的理解,或者说文学的理论的掌握为前提。一个文学文本的译者,对文学理论不甚了了,要做好丈本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翻译操作中,翻译技巧上能够成立,从文学角度却并不可取的情况也并不少。对于文学翻译,有必要强调:要懂得文学本身,要侧重文学理解,要关注文学理论。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事情一涉及到翻译,通常就会去

4、寻找一种似乎能包容一切的翻译原则。译界的先辈们,也曾致力于寻求某种原则。严复“信、达、雅”三个字,被后人已经咀嚼了整整一个世纪,仍然“意犹未尽”。鲁迅先生提出``硬译’’的主张,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一个过于强化的“信”字。但很少人着力去探索达到“信、达、雅”有什么先决条件。现在冷静地来思考,恐怕当时过分热衷于确立原则,一定程度上把翻译对象也忽略了。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终究不同于科学著作的翻译,虽说科技翻译也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前提,但诸如哲学、法律、经济、自然科学文本的翻译与文学文本的翻译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机器翻译在某些领域显示了一走进展

5、的时候,文学翻译大概暂时还不大可能由电脑来代劳,至少在我们看得见的未来,很难成为事实。  我们不妨把文学翻译的研究,分成两个层次,第一是语言的层次,然后是文学的层次。这是很机械的划分,在实际的丈本里,并没有这种截然分隔的层次。但“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往往要做一些形而上学的考察,不是为了割断事物的联系,也不是为了提倡静止、孤立的研究,而是为了下一步能更全面地来认识问题。其实在语言层次上可以提出的一些原则,例如:“信、达、雅”,例如“等值翻译”,以至于一些具体句型或结构的处理等,进入文学理解的层次时,事情往往就不那么直截了当了。  为了说明文

6、学翻译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联系,我们不妨探讨几个问题:  -、翻译是什么?从文学角度来说,文学翻译究竟是什么?经过20世纪文学理论的探讨,有一种认识大概是可以被认同的,即文学作品当它从作者笔下产生,甚至作为一种出版物出现的那一刻,还不能说是一部完整的、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的作品。文学作品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通过阅读。不然,它就是躺在书架上的一迭印上文字的纸张而已。当第一个读者,开始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就开始了它的真正的存在。所以作品的价值就与阅读有了生息攸关的联系。一部作品的价值必须在阅读的效应里去寻找。这个现在看来十分简单的道理,

7、却直到本世纪60年代才被大家认同,于是有了所谓的ReceptionTheory,orReceptionAesthetics(接受理论,或接受美学),或者英美所谓的TheoryofReader'sResponse(读者反应论),单纯从文本本身去寻找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这是过去“阐释学”(Hermeneutics)所做的事,即以文本为主体的一种文学思想,以为作者在制作文本的时候,必定把自己的。  “文旨”都体现其中,所以一个读者,或者批评者的任务,仅仅在于将文本里的“原意”阐释出来。过去历史上所有为“经’’作注的学者,从“圣经”开始到后来种种

8、的典籍,都是用这种阐释学的方法来进行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也不算很陌生,不仅古已有之,于今还一度为烈。它的本质是文本的本体论思想。以为阐释出来的意思,就是文本本身的意思。实际上,以为是。“我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