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七章 体温

07 第七章 体温

ID:65513346

大小:1.34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4-08-29

上传者:U-3714
07 第七章 体温_第1页
07 第七章 体温_第2页
07 第七章 体温_第3页
07 第七章 体温_第4页
07 第七章 体温_第5页
07 第七章 体温_第6页
07 第七章 体温_第7页
07 第七章 体温_第8页
07 第七章 体温_第9页
07 第七章 体温_第10页
资源描述:

《07 第七章 体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第一节能量代谢(energymetabolism)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激素等。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能量代谢的衡量标准体表面积(m2) =0.0061×身高(cm) +0.0128×体重(kg) -0.1529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 精神活动精神紧张肌紧张+代谢激素释放能量代谢率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之后由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环境温度20~30℃→代谢最稳定<20℃能量代谢率>30℃能量代谢率 四、基础代谢1、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2、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smrate,BMR)(1)概念: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BMR基础状态:清醒、安静、空腹(12h以上)、静卧室温(20~25℃)(2)正常值:有性别、年龄差异BMR=(实测值–正常平均值)÷正常平均值×100%=±10~15%(3)意义:临床诊断依据之一:>±20%为病理状态发热时,T每升高1℃BMR升高13%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1.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人体温度体表温度(皮肤、皮下组织)体核温度(内脏)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体温正常值:直肠温度36.9~37.9℃口腔温度36.7~37.7℃腋下温度36.0~37.4℃实验研究:食管温度作为体核温度的指标。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2.体温的正常变动昼夜波动清晨2~6时最低昼夜午后1~6时最高节律性别成年女性>男性,约0.3℃月周期波动年龄儿童>青少年>壮年人>老年人情绪和体力活动因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导致体温升高。此外,进食、环境温度以及麻醉药物等均能影响体温。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一)产热主要产热器官:安静状态下──脑、内脏(肝)运动和劳动时──肌肉机体的产热形式:战栗产热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产热活动的调节:(在寒冷环境中)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甲状腺) (二)散热: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1.散热方式a.辐射散热 体热以热射线形式向外界环境散发的散热方式。常温和安静状态下的最主要的散热方式b.传导散热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c.对流散热 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e.蒸发散热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的散热方式。当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蒸发是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蒸发散热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不感蒸发:汽化蒸发,与汗腺活动无关。人体不感蒸发量≈1000ml/d皮肤(不显汗):600—800ml粘膜(呼吸道):200-400ml发汗: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可感蒸发:蒸发汗液的一种蒸发散热方式。发汗受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体表空气对流速度的影响。 2.散热的调节反应散热调节通过:1.汗腺—发汗2.血管—改变皮肤血流量发汗:小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神经支配(Ach)温热性发汗:由交感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汗腺分泌见于全身皮肤(以躯干、四肢最强)生理意义:增加蒸发散热,体温调节。精神性发汗:由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汗腺分泌。见于手掌、足跖和前额。与调节体温无关。 皮肤血流量的改变交感神经→皮肤血管口径→皮肤血流量→散热量炎热:交感N紧张度↓→血管口径↑→皮肤血流量↑→散热量↑汗液寒冷:交感N紧张度↑→血管口径↓→皮肤血流量↓→散热量↓汗液中水分占99%以上,固体成分不足1%,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当大量出汗而脱水时,失水>失盐,会导致高渗性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 三、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使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行为性体温调节: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有意识地采取保温或降温措施,如增减衣物等。自主性体温调节由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共同完成。 (一)温度感受器按其感受刺激分为: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按其分布位置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以冷感受器为多感受冷刺激,防止体温下降。中枢温度感受器:分布于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等处的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以热敏神经元为多,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下丘脑以冷敏神经元为多。 (二)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不仅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而且能对散热和产热两个过程进行调节。所以,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是体温调节的关键部位。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调定点水平是由PO/AH中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之间,相互制约而又协调活动形成的。规定温度值:正常37℃>37℃热敏N元(+)→散热反应↑<37℃冷敏N元(+)→产热反应↑发热:致热原调定点上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