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542563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17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__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方案终稿课题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姓名马勇学科历史学校武威市天祝县古城中学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整体历史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
2、,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等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学生情况分析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学生
3、心理特征:初一学生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教学重难点对孔子的认识和百家争鸣的学习。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2.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武威文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教学活动过程一.导入步骤1.投影画谜,由学生猜出谜底:春秋战国,引出教学内容
4、的时代背景。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3.引出本课课题。二.教学内容1.孔子:孔子是本课重点基础知识,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这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理解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
5、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3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内涵。②感性认识孔子(放映“武威文庙一日游”)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B.伟大的教育家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结合语文课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引导学生回答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相关论
6、述,联系现实的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实生活中教与学的积极影响。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
7、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通过讨论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三.课堂小结:由教师
8、指导、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之所长而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的教育观点,或运用道家的自我觉悟观点,或运用法家的严格惩罚观点,就校风(或班风)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