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作品创作说明

《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作品创作说明

ID:6271531

大小:4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1-08

《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作品创作说明_第1页
《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作品创作说明_第2页
资源描述:

《《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作品创作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作品创作说明微课作品名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景物描写的微阅读与微写作微课作品介绍本微课作品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为内容载体,通过微阅读,揣摩鲁迅对“百草园”景物的精彩描写;通过微练习,巩固加深对精妙的描写手段的理解;在通过微写作,练习仿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读写结合,希望给学生提供一些写景的方法论指导。教学需求分析适用对象分析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掌握了网络多媒体等获得信息的方式。通过七上的学习过渡,在七下阶段已基本适应了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通读把握内容。但不少学生缺乏潜心阅读

2、、细心品味、精心思考的阅读习惯。在写作上,通过七上的写作训练反馈,学生作文有一定的条理性,叙事中能发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但在多角度、多感官观察描写生活方面,并不十分敏感。因此,本作品将读和写结合,尝试培养学生读、品、赏、析的阅读能力和仿写创作的能力。学习内容分析在本课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揣摩品味精彩景物描写语句,掌握描写景物的要点,并练习仿写。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与写作中,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还需体味推敲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了解描写等表达方式;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分析节选段落内容到小结景物

3、描写方法论,学习内容要点如下:第一,定点观察,变换视角,详略得当,条理分明。节选段落在写作顺序上,先概述百草园整体,后详细描写泥墙根局部。在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在局部则从动物写到植物。在定点观察、变化视角的有序写作顺序下,尽管作者描写了众多动植物,却依旧详略得当,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一点儿也不显得混乱。第二,精选形容词、动词,使表达准确而富有表现力。如“碧绿的菜畦”“长吟”“伏”等。如果缺少了这些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和动词,景物就没有那么生动形象,读者的阅读感受也会大打折扣。第三,调动多种感官,体会不同感受、不同形象。作者调动了视、听、味觉等多种

4、感官,从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角度描摹春、夏、秋三季景物,和下文雪地捕鸟形成呼应,构思巧妙。多重感官的观察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丰富的形象与感觉感觉,使得内容饱满。第四,运用修辞,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交替(指动物和静物结合,也指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趣味横生。在节选的景物描写中,有的甚至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如运用比喻的手法,说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作者从儿童视角,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更令人拍手叫绝的是,在作者的笔下,百草园之景并不是一幅静止的挂画,而是一部有“人味儿”

5、的有趣的动画。按住斑蝥的脊梁、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吃……景物描写和儿时的玩耍活动联系在一起,令读者仿佛看见儿时的鲁迅在他的乐园中自由无忧地玩乐。在这四点里,第一点是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写作的顺序和详略安排。第二、第三和第四点则是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丰富写作内容的指导,让景物描写充实丰满起来。教学目标分析揣摩文中“百草园”精彩的景物描写语句,学习有详略、有层次、用词准确、多感官地描摹事物的写作手法;练习仿写,使景物描写有形有色、动静结合,甚至虚实结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三部分:微阅读、微练习和微写作。三部分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为依托,

6、通过“微阅读”揣摩鲁迅对“百草园”景物的精彩描写;通过“微练习”,巩固加深对景物描写妙处的理解;再通过“微写作”,练习仿写,学以致用。观看本微课需要电脑多媒体即可。学习指导请在学习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研读赏析百草园”(第2自然段)时使用本视频。观看后,请仿照作者的写景手法,选择一物,对其进行描写,完成100字左右的微写作训练,努力做到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同版八上“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学习中,同样可以借此微课温故知新。配套学习资料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七下制作技术介绍使用的制作

7、软件:可录音的电脑,PPT,CamtasiaStudio;制作的简要流程:制作PPT、教学案与讲稿,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并配音讲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