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梯队式弹性排班在监护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梯队式弹性排班在监护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11-05-09来源: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集中各科室危重病人和术后高危病人在监护下进行集中救治的病房,病人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监护和治疗任务重。目前监护室床位与护士比多为1∶1~2之间,与卫生部管理年要求1∶2.5~3尚有距离,监护室护士缺编严重。如何有效的使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成为当代护理管理者关注的热点,我院在总结外院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监护室的特点,于2006年2月起采取梯队式弹性排班工作制,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现将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1方法1.1梯队式弹性听班
2、工作制1.1.1梯队式护理分组我院监护室属专科监护室,设立床位25张,常规护理分为三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共32人参与夜班,每组8人,分为4组。根据护士个人能力、工作经验、护理技能及在ICU从事临床监护工作年限综合考评,将每组护士分为6个层次,从事ICU护理工作5年以上,具有护师及以上职称,作为本护理组组长,即为梯队式护理小组最高层,从事ICU护理工作3~5年的护士作为本护理组中高层组员,从事ICU护理工作2~3年为本护理组中层护理人员,从事ICU护理工作1~2年为本护理组中低层组员,1年以下,包括转科期护士及进修人员为本护理组低层人员,生活护理员为本护理组基层护理人员。1
3、.1.2弹性听班制度听班的具体方法:每日下夜班休息的护理组员,听班首选中高、中、中低这一层次,一般排班的时候,选择2名护士连续休息2天,其中1个休息日听白班,1名负责听小夜班,1名负责听大夜班,第2个休息日保证全日休息。夜班组长负责安排白班听休,护士长定出范围,夜班组长根据病人总数及病人情况,提前30分钟通知白班人员休息,原则是本周已加班或未全休人员优先,科室欠休者次之。既保证了护理质量又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护士得到充分休息,减少科室护理欠班。1.1.3建立全科护理人员通讯录,保证听班通知能及时准确下达到具体人员。2激励方法2.1与经济挂钩,实现多劳多得因听班属于加班性质,每次加
4、班,除报销“的费”及常规夜班补贴外,还计全班工作日,计入奖金天数,以经济效益方式给予相应补偿和激励,体现多劳多得,以此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同时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2.2建立护理组长奖罚制度护理组长在本梯队护理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本护理组的管理者,又是专科业务骨干,在充分肯定其作用的基础上,实施组长奖罚制度,即若本组组员出现差错或护理缺陷,护理组长承担间接责任,与经济挂钩,若无差错或护理缺陷发生,组长在总分数基础上相应加10%系数,充分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2.3建立护理组长负责制,有利于培养护理管理人才护理组长负责本组护士在各班次内发生和发现的一切护理工作
5、问题,并及时总结,及时与护士长沟通联系,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组员。护士长定期召开护理组长会议,安排部署工作重点及讨论各组较普遍发生和存在的工作问题,集中制定可行性方案。提高了护理组长的责任感、管理意识及管理意识。我院监护室自建科9年来共输出护士长级别的护理管理人才4名,为医院护理管理队伍的壮大起了积极作用。3效果分析3.1相对缓解护士缺编现状,保障了监护室的护理质量针对监护室这种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专业技术含金量大的重点科室,采取梯队式弹性工作制,能相对缓解由于医院护理人员缺编带给监护室临床护理工作的压力。采取梯队式弹性工作方法,运用满负荷工作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监护室护
6、理质量,避免人员不足造成监护室病人护理质量下滑的现象。3.2使监护室成为医院的护理人才培训基地将监护室作为医院内护理人员进修基地,使普通病房护理骨干能在危重病人抢救及急救方面得到学习与深造,新入院护理人员必须轮转监护室,熟悉各种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为临床科室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发挥了监护室作为护理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3.3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梯队式弹性排班主要是实施本护理组组长负责小组的管理,且根据个人能力及表现,人人都有机会当护理组长,能更大程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增加了协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充分发挥了组长及组员的主观
7、能动性,梯队式弹性组合排班,减轻了低年资护士对抢救、疑难技术的心理压力,达到了护士业务水平互补互助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梯队式弹性排班模式的优越性。梯队式弹性排班是一种科学管理制度,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在医院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使病人、医院、护士3方均受益。梯队式分组工作制充分挖掘了护士的潜能,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参考文献1:柯彩霞,谢文,刘晓华,等.护士排班模式改革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