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67207
大小:18.8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09
《探究浓硫酸性质实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究浓硫酸性质实验教学设计作者:郭英 作者简介:郭英,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四川自贡643000)。原文出处:实验教学与仪器内容提要:为深度挖掘浓硫酸性质一课的教育价值,应对学生充分进行认知教育、创新教育、安全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可从实验操作安全方面着手重构教材内容,并精心设计4个有关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重新设计的实验安全有效,能很好地达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道德”的教学目标。期刊代号:G37分类名称:中学化学教与学复印期号:2019年11期关键词:浓硫酸 性质
2、演示实验 分组实验 教学设计 一直以来,浓硫酸伤人毁容事件屡有发生,人们谈浓硫酸则色变。究其原因,造成这些悲剧的背后是肇事者的道德败坏和对浓硫酸的无知。在学生认识酸碱指示剂之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随即安排了学习浓硫酸的部分性质的内容[1],由此可见掌握浓硫酸性质的重要性。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按教材的编排开展浓硫酸性质的教学,则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浓硫酸的吸水性。对于这一性质,教材只有简短的文字描述,因此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印象不深刻。 (2)浓硫
3、酸的腐蚀性(脱水性)。对于这一性质,教材安排了3个教师演示实验,其原理和实验现象均相似,且3个实验既费时又费药品。 (3)浓硫酸的稀释。对于这一知识点,教材仅有一幅示错实验的图片,若教师按照图片进行操作,则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若教师只讲解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溶解放热,则会导致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与运用。 对此,笔者查阅了有关期刊、教参和网络上关于这节实验课的改进方案,发现主要是针对浓硫酸稀释示错实验的改进,大多为教师的演示操作,仅有极少数案例将实验改进运用于学生分组实验。为了深度
4、挖掘该内容的教育价值,充分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创新教育、安全教育、道德情感教育[2],笔者从安全角度着手,以学生为实验探究的主体,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精心设计4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中逐一探究浓硫酸的性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4个探究浓硫酸性质的实验方案 (一)脱水性实验教学设计 (1)实验教学过程。 教师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男子、小孩、女子被浓硫酸伤害的照片各一张,学生怀着敬畏之心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拒绝因无知而犯错。学生带着问题(被浓硫酸伤害的
5、部位均变成了黑色,这是什么原因呢?)进行分组实验。 如图1所示,向锥形瓶中事先加入少量浓硫酸,学生将小木棍浸入浓硫酸中,然后提离液面,片刻之间,小木棍变成了黑色,学生对浓硫酸的作用感到惊讶和恐惧。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在小组内讨论:浓硫酸能将纸张、木材、布料、皮肤等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生成黑色的炭。这就是浓硫酸的脱水性,属于化学性质。因此,当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时,需立即用水冲洗,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实验教学优点。 将3个演示实验
6、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密闭的实验仪器内进行浓硫酸的脱水实验,实验安全简单,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良好,能直观感知浓硫酸的腐蚀性、脱水性,易于减少学生对浓硫酸的畏惧心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 (二)吸水性实验教学设计 (1)实验教学过程。 请一名学生上台和教师一起完成这个微型实验(下页图2):取少量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放于井穴板第1孔、第2孔、第3孔中,再向第2孔、第3孔中滴加几滴清水,随即第2孔、第3孔的白色粉末变成了
7、蓝色;最后向第3孔滴加浓硫酸,可以观察到蓝色逐渐褪去,且再次出现白色物质。由此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可以直接吸收空气、晶体、溶液中的水分子,属于物理性质。 (2)实验教学优点。 对这一知识点,教材中只有简短的文字描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若将其设计为学生操作的微型实验,则可使学习从抽象变为具体,从无趣变为有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保证了实验安全,且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符合绿色环保原则。 (三)探究浓硫酸稀释示错实验教学设计 (1)实验改进装置。
8、如图3所示,在50mL小烧杯中事先加入少量浓硫酸,并在烧杯内壁贴上pH试纸,将双孔橡胶塞的一孔插入温度计,另一孔插入注射器(事先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为进一步保障学生实验的安全,笔者要求学生将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中进行分组实验。随后,学生将注射器中的液体缓慢滴加到浓硫酸中,即可观察到实验现象。 (2)实验改进装置优点。 ①将在敞口仪器中进行的实验改为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安全环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