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之我见.doc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doc

ID:61638367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04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doc_第1页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doc_第2页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doc_第3页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doc_第4页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课堂育模年征文“尝试教学法”之我见宜五初中黄锋“教学教学”,究其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活动,充斥了整个课堂,构成了一个课堂的主体活动。但是,“有机结合”的“有机”,却难倒了一代代搞教育的人。即便是搞了一辈子教学的教师,有些恐怕在如何“有机结合”上也不甚了了。为此,教育界几乎“几年一推新”,搞了很多所谓“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讨论、矫正,前引教育家孔子关于教学的经典言论,后引陶行知先生的“行知理论”,外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念,内结合本地

2、区的教学实情。一代代教学人在这个如何“教”与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道路上攀爬摸索,于是一种种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拔节而出——这是中国教育的大幸!毕竟,墨守成规对任何行事都是有害的,更何况是关乎社稷命运的教书育人。近几年,翠屏区教育界大力推行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建立在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上的“先试后导,先学后讲”。其实,也不止是翠屏区在推行这套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标杆,已形成“品牌效应”的邱学华之“尝试

3、教学法”6已引起了全国各地很多学校的重视,并纷纷派人前往观摩学习,并在自己的学校进行推广。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没有通过实践检验,是不会有如此“市场”的。邱先生和全国各地众多践行者的实践表明,这套教学法的确行之有效,它的推广,解决了教师们头疼的如何“教”与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问题。但是,就目前我所了解的该教学法的推广过程来看,我认为部分教师曲解了“尝试教学法”,以一节片区尝试教学法赛课活动为例:某日,我亲身体验了一位农村中学教师的尝试教学课堂,该课堂的环节为:准备导学案——学生回家完成导学案(按分组任务完成)——课

4、堂教师引入——学生组内交流导学案完成情况——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拓展延伸:表演节目——老师简单总结——下课。该课最后获得一等奖。对此竞赛结果,我心有疑焉,或许是我没掌握“尝试教学法”的精髓,也许该法“本该如此”吧?或许是上课者乃“主场作战”,评课者要看东道主“三分薄面”吧?我之所以对此结果“心有疑焉”,全凭以下两点感受为据:一、小组内交流之前完成的导学案时,组内“C级学生(学困生)大开天窗(空白),没有按时完成,是题太难,学生难以自行“尝试”?是学生家里条件不足(比如没有电脑,不能查阅相关资料,农村家庭

5、,此种可能性较大),无条件完成?抑或是学生懒惰,根本不愿去关注导学案?抑或是以上几点兼而有之?可以肯定的是,老师没有发现,是教学任务重,难以发现,还是老师根本无此意识,亦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是,为了替组内“挣分”,组内“A级学生(组长与副组长)”将自己准备的资料递给“C级学生”,并小声鼓励说,“照着念”,于是掌声雷动,“C级学生”6亦高高兴兴坐下,因为各层次的学生都表现俱佳,所以高分小组层出不穷,你追我赶,课堂甚是热闹!而于此热闹背后的“细节”,上课老师浑然不知!二、一整节课,老师除了开场白外,就是诸如“下面那

6、个小组来交流”“很好”“不错”“声音可以大些吗”等语言,最后下课时简单总结了一下。并且,因为教室四周所有的黑板都划给了学生作“自留地”(每块“自留地”上面是学生的姓名和学生的关于尝试的座右铭,下面是学生板书汇报的空间),教师没有板书的空间,一整节课也因此除了没有任何讲解外,也没有任何板书。对此,我又心存疑虑了,老师的“导”在哪里?“讲”又在哪里?依据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理念,一节课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当然,这只是体现了尝

7、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基本理念,并非都得依样画葫芦一一据此七个环节试行,邱先生自己也讲过不能生搬硬套一种模式。但是,“教师讲解”这个环节,难道当真就如此不重要,甚至可以省略了吗?根据以上情况,我对实施尝试教学法有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一、科学设计并运用导学案,做到:(一)导学案只是“导”案,不应同时成为教师的“教”案,它应比教师的“教案”内容要“旧”,要“浅”,起着“唤醒记忆,从而实现旧知识迁移”的作用。否则,就会出现“导教同案”,尝试教学课堂仅仅是学生自学情况的汇报展示这种尴尬。6(二)导学案的

8、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通俗地说,就是老师要充分考虑到,自己所设计的题学生能否完成,有无条件完成。(三)导学案所涉及的题型,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条件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而不是以“组”为单位分配,因为目前的分组均有“ABC级学生”,也就是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如果一定要以“组”为单位进行分配,那么也一定要在组内实行“再分配”,从而实现“因材导学”的目标。(四)老师应加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