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错误教学法.doc

尝试错误教学法.doc

ID:53403577

大小:4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03

尝试错误教学法.doc_第1页
尝试错误教学法.doc_第2页
尝试错误教学法.doc_第3页
尝试错误教学法.doc_第4页
尝试错误教学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尝试错误教学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尝试错误教学法看到这个教学法的名称,可能有的老师已经由此联想到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做的“饿猫开迷笼”的经典实验了;实验中的小猫通过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学会了开启笼门,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能够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而最终学到正确的知识呢?是的,“尝试错误”教学法正是基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建立起来的。只不过,这个错误,并不是学生在无意中产生的,而是教师有意制造的。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人为的设置一些思维“陷阱”,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习得更牢固的真知。   那么,“尝试错误”教学法具

2、体有哪些操作形式?运用这一教学法又需要教师做好哪些准备呢?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里,结合具体案例来向大家说明。   一、教学形式   通过前面关于“尝试错误”教学法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法的核心步骤,就是教师有意地挖好“陷阱”。那么,这个“陷阱”怎么挖?在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几种常见的形式。   (一)引导出错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老师是怎么给学生设“陷阱”,让学生出错的——      [案例1]《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段   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各小组分头操作,之后交流圆柱和圆锥两者体积之间的关系:   

3、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迟疑):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l: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4: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   师:答案怎么会各不相同呢?老师也来试一试吧,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啊。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   学生纷

4、纷议论起来……   师:你们说该怎么办?   生5: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小了。我推荐你用这个空圆柱。(结果三次正好倒满)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选用了一个小的空圆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摘自曹秋桦,《让“错误”成就真实的课堂》,刊于《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年第11期)   看这位老师多狡猾啊!他/她分发给学生做实验的圆锥、圆柱并不是“等底等高”一一配套的,却反问学生“难道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这样,学生一看实验结果跟书上的结论不一致,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好奇,学生之间开始自发地议论,主动而积极地去发现、“探究”错误

5、的成因。最终,不用老师多强调,他们就明白了“等底等高”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牢牢地掌握这一概念。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师挖好“陷阱”,引导学生出错,让学生对暴露出来的错误进行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不仅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知识,避免错误;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还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预先设错   刚才谈到的方法,是教师挖好“陷阱”让学生去跳;下面,给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方法,是老师挖好了“陷阱”,自己往里面跳。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是多么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6、       [案例2]“第”一场雪   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讲新课《第一场雪》。她在板书标题的时候,故意把“第”字漏掉,写了“一场雪”。学生对照课本一看:“老师,您写错了,少了一个‘第’字。”老师看看书,又看看黑板:“嗯,是错了。不过,也没关系吧?‘一场雪’和‘第一场雪’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啊。”学生们也都低头看看书,又抬头看看黑板,想:“有没有区别呢?”不一会儿,有学生就说了:“老师,是有区别的。‘一场雪’显得很一般,可能是冬天里下过好几场雪后的一场雪,没什么奇怪的;但‘第一场雪’说明这场雪是冬天里的第一场,可能来得很突然,给人带来一种惊奇。”又有学生说:“对,冬天里人们都是很盼

7、望下雪的,‘第一场雪’会让人感觉到很兴奋。”学生们很快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都试图要告诉老师,“一场雪”太一般了,而“第一场雪”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于初冬第一场雪到来的惊喜、赞美、激动之情。老师让学生把这些感受都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们说:“好,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学习《第一场雪》这篇课文。”   (根据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实验小学孙巍老师口述整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一个故意的犯错,引发的是学生对于“第一场雪”与“一场雪”这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