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20863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04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因材施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因材施教柳林中学卢辉“因材施教”是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教师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表现。一、了解“因材施教”的历史渊源因材施教是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开创的。他的基本做法是:首先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经历和爱好,听其言,观其行,在全面掌握学
2、生实际能力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针对性教育。具体讲,孔子把学生分为智力水平超常和中下两种类型,认为对前者可以教给高深的知识,对后者则不能。他又根据学生的志趣爱好,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分别给予培养,以造就各种专门人才,这可以说是开我国分科教学之先河。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孔子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秉性特点实施教育。他对于学生的性情禀赋和日常生活了如指掌,不管别人问到哪一位弟子,他都能脱口而谈。如季康子向他打问仲由、端木赐、冉求的情况,他不假思索便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还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等等。他针对学生不同的
3、性格特点,循循善诱,悉心教导,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然而,把孔子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加以总结,归纳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的,是千余年以后宋代教育家朱熹。他在《四书集注》一书中对孔子的教育实践赞不绝口:“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朱熹不仅赞赏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身体力行,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并有所发展,对后世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二、中学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必要性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各有所长的人才,让其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人才也不是样样俱能的全才,大多数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所有
4、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全才是不可能的,“尖子”只是学生中的小部分。所以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从了解学生入手,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志趣和爱好等,注意平时经常性的观察,正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摸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优点和缺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个人的短处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中学生在步入初中学习时,由于各种原因,个性差异明显,学习层次也不同,且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5、,“可一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方法与原则。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主要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归为好、中、差),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要求学生。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的配料、水分、阳光,还要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因为每一个人不可能都
6、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因此,由于先天条件如遗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所受教育等后天造就各不相同,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将学生“看死”、定型化,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创造各种条件,注意克服教学中追求趋向,整齐划一的弊病,是每一位教师乃至家长、全社会都应注意的。课堂上,老师应对好、中、差不同对象的学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给予的知识量不能超过他们的承受力,使他们学得懂、有收获、有进步。三、中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途径与方法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
7、个学生,培养“优生”和转化“差生”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对“差生”更要多花精力,多倾注爱心。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常学习中屡遭失败和挫折留下的“后遗症”。如:因为学习成绩差带来的家庭斥责、惩罚,同学歧视、嘲笑,集体活动受到排斥等。由于担心遭受或曾经受到讥讽、嘲笑和惩罚,这部分学生往往是既自卑又自尊,过于敏感,对老师和成绩好的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不愿接近,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沉默、回避、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处于这种心态下,教育和沟通是很奏效的。但应看到,这些学生的情感还不稳固,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并未泯灭,很希望
8、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他们对真诚爱护、关心他们的人更能表现出尊敬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