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抓住本质+把握学情+创新方法.doc

专题研讨--抓住本质+把握学情+创新方法.doc

ID:61570676

大小:4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01

专题研讨--抓住本质+把握学情+创新方法.doc_第1页
专题研讨--抓住本质+把握学情+创新方法.doc_第2页
专题研讨--抓住本质+把握学情+创新方法.doc_第3页
专题研讨--抓住本质+把握学情+创新方法.doc_第4页
专题研讨--抓住本质+把握学情+创新方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研讨--抓住本质+把握学情+创新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抓住本质把握学情创新方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以《统计与可能性》为例)黄石市磁湖小学何国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又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外部来看,那就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从教育内部来看,如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了最核心的任务。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聚焦于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研究。下面以《统计与可能性》一课为例,结合自己的磨课经历和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浅薄认识和体会。一、什么是高效课堂1、高效课堂定义。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想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观察和评价,一是效果,即教

2、学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度高,目标达成度高;二是效率,即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简单言之就是“消耗低、效果优”;三是效益,即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生成性和拓展性。综合起来说,“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学效果好、效率高、效益大的课堂。2、新课标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指引。在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已为我们指明的方向,一是明确了数学培养目标,即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明确了内容选择要求,即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3、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是界定了教学的性质和师生地位,即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支、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四是明确了评价目的,即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过程与结果并重。五是确立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地位,即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以《统计与可能性》为例)(一)抓住概念本质,把握学情,提高目标与结果的吻合度。每一个教学内容

4、或教学材料是数学知识的载体,蕴藏着数学概念、性质、算理、公式和思想等,要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要牢牢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从大处,要从较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准确定位(即前面已有什么、现在需要什么、将来影响什么);从小处,要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等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准确确立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情,特别是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困难要有充分的把握。只有从数学本质和学情出发,去精选教学材料,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下面结合《统计与可能性》一课进行具体阐述。1、核心概念。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学核心概念是概率。

5、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它是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量度。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总在一个固定数的附近摆动,显示一定的稳定性或确定性。但如果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是1/n,不是指n次事件里必有一次发生该事件,而是指此事件发生的频率接近于1/n这个数值。而事件的发生又是随机出现的,具有随机性。因此,一个随机事件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和确定性双重属性。2、学情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已经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别,

6、有的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有的事件是“一定不”发生。但要上升至体验事件发生的概率还是有很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的知识基础不足带来的障碍。概率通常用分数或百分数来表示,它是表示一个事件出现次数与总实验次数的比例关系。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对于如何理解部分与整体的比例关系还是有困难的。(2)“可能性1/2”的实验探究目标带来的障碍。“可能性1/2”和分数1/2的意义学生难以区分。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逻辑是硬币有两面、“正反两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从而得出“正反两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的结论

7、。不难看出,学生是从分数的意义角度来思考的,是基于“可能性相等”的基础之上的。而“可能性是否相等”恰恰是实验探究的问题。(3)从实验数据中感知“1/2”有障碍。目前,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三种方法:一是通过数据的大小比较来得出结论。但数据的比较过于抽象,而且实验数据中,“硬币正、反两面分别朝上的次数”绝大多数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实验次数越多相差次数也越多(如罗曼诺夫斯基实验80640次,正反面朝上的次数相差达1242次),从而产生与结论的冲突。二是利用两数相除的商(比值)来说明,即用正(反)面朝上的次数除以总数,但学生对于算式的意义不能理解。三是

8、利用“条形统计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用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看出两种可能的数据多少,但不能看出两种可能与总次数之间的比例关系。(4)“有限实验次数”带来的学习障碍。一方面得出“可能性1/2”结论,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