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

ID:6000061

大小:558.32 KB

页数:83页

时间:2017-12-30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1页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2页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3页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4页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5页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6页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7页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8页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9页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_第10页
资源描述:

《净界法师讲经 八识规矩颂讲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起前言菩薩道的修學過程中,第一、先要發起「菩提心」,在凡位時(因地)就必須發起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希望和願力,成就自利、利他兩方面的功德。但是我們在朝向這個目標時,我們會發覺有障礙,因為凡位菩薩內心中有諸多的煩惱,內心中的煩惱在遇到境界時,它就生起活動,亦即「煩惱障」。當煩惱活動時,它就會障礙我們上求佛道,也障礙我們去利益眾生。故知凡位菩薩於有漏的境界中,必須經常學習佛法,思惟佛法,加強我們心中的正念,破除心中的煩惱障,此事是學佛之首要。公案:佛說偈(四比丘,談天說地)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由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八識規矩頌》是玄奘大師至印度取經回來之後,根據印度十大論師之理論所

2、編成之《成唯識論》。依此十大論師之教義成立唯識的教義,故稱《成唯識論》。共有十卷,奘師編成之後深覺文繁義廣,非一般人能夠理解。因此奘師編成《成唯識論》之後,再造《八識規矩頌》,總持一部《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廣泛的探討一切法的總相和別相,「何等一切法?」和「云何為無我?」「何等一切法」包括了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廣泛的說明一切法的差別。「云何為無我」是說明這一切法的差別中,都是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也就是我空、法空相應。換句話說,我空、法空就是一切法的總相。《八識規矩頌》則是就「心法」而討論,將八識心王作深入的探討。「唯識」之教義雖廣泛探討萬法,但是「唯識」是強調「萬

3、法唯識」的。亦即一切法的本質是畢竟空,為什麼會有十法界的染淨因果?是由於「心識」的流動,內心一動就產生一種業力,或善或惡都有可能,可能使你得可樂果報,也可能使你得不可樂果報。故唯識思想認為:「心」是一切法創造因果當中最主要的因素。總結《八識規矩頌》是將百法中的「心法」拿出來加以特別深入的探討。從凡夫有漏的八識,講到聖人無漏八識的轉變過程。11p.2甲一、作者略史嘗謂:「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爭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距離佛在世的年代實在太遙遠了,經典輾轉的流傳下來,義理有所偏差,與佛所說的法本意乖違了。「雙林」是佛滅

4、度之處,佛在兩大樹之間入涅槃,意表佛滅度是空、有無礙的。佛大般涅槃本是同一法味,大乘宗旨是空有不二。但是此時卻演變成南北二道。(唐朝初期,大乘佛法分成南道和北道。)「南道」觀念講真如緣起;講「現常」。亦即:一切法生起是依真如受熏。真如清淨本然,受染淨法的熏習而變現十法界的差別因果。意義是:既然一切法是真如所現,凡夫的惑、業、苦現在就是真常,你的惑、業、苦無明當中,現在就是清淨,不必等到把煩惱去掉,當下就清淨,這就是「現常」。「北道」觀念講阿賴耶緣起;講「當常」。亦即:阿賴耶剎那剎那生滅,受前七轉識業力的熏習,它會變成善,也可能變成惡。阿賴耶本身不是常住,它是「當常」,當來常住。現前這一念無明的

5、心,現在不是真如,但是慢慢用戒定慧來熏習它,將來它慢慢能夠轉成「真如」,這就是「當常」。此南、北二道之思想在奘師心中產生激盪,紛紜爭論有數百年之久(自北魏孝文帝至貞觀年間),整個中國佛教都有此懷疑,沒有人能作正確的判斷與抉擇。(當時智者大師已論出「當常」、「現常」可以融通。智者大師從《涅槃經》的思想,佛有譬喻:有一人有「乳」,沒有「醍醐」,但是若問他有無醍醐,他可以作兩種回答:「有」,也可以說「沒有」。「沒有」,因為是「乳」,沒有「醍醐」。「有」,有「乳」就可以煉出「醍醐」。→當來有醍醐。對望著「當來」,他說有「醍醐」也對;對望「現在」而言,它現在是「乳」,不是「醍醐」,他說沒有「醍醐」也是對

6、。但是其實「乳」和「醍醐」是一味的。由此推言「阿賴耶」其實它的本質就是「真如」,一念迷而成「阿賴耶」。經過聞、思、修慢慢熏習,「阿賴耶」就能轉成「真如」,故說此當現二常之思想其實是一致的。)21p.2、3補充:《瑜伽師地論》此論闡述三乘之境、行、果。它的境、行、果都是相應於涅槃的。《瑜伽師地論》之根本在第一分「本地分」,有五十卷。在五十卷中,古德將之分為唯識境、唯識行、唯識果。「唯識境」講凡夫雜染的境界(三界九地),亦即凡夫惑業苦的境界,都是阿賴耶所變現。「唯識果」講佛陀清淨的功德(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唯識行」亦即從「唯識境」到轉變成「唯識果」的修行方法。此中主要有二:一、禪定。(

7、三摩多地、非三摩多地、有心地、無心地總共四科)。二、智慧。(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從凡夫雜染境界轉成清淨的涅槃,所應修的兩種功德,一是禪定的功德,二是智慧的功德。《瑜伽師地論》就是講此三件事(唯識境、唯識行、唯識果),此論由彌勒菩薩所造。《顯揚聖教論》由無著菩薩所造,論述《瑜伽師地論》之要義。《真唯識量》,唯識者,萬法唯識也。奘師於「曲女城」法義辯論大會所立之「宗旨」:唯識。一切法都是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