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53762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29
《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个译本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个译本比较探究 摘要:《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翘楚之作,历来为人称道。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便有译者将其译成中文,之后便引来许多翻译大家的注意,各种译本纷沓而来。本文旨在选取其中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运用文体学来分析其语言及文体特征,深入探究能使译文更好地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的翻译方法。关键字:文体学翻译对比西风颂一、引言《西风颂》是英语诗歌中的瑰宝级作品,这一文学瑰宝的译作至今已有十种左右的汉语译文了,由此可见中国译界大家们对这一作品的青睐。众所周知,在语言中,诗的
2、艺术性是最强的。无论是从文艺学视角,还是从语言学视角,亦或是从接受美学、阐释学、功能语言学等视角入手,都是单向度地研究翻译。译者对诗的解读和翻译,有的借助纯主观感悟,有的倚重纯语言学分析,都失之偏颇,因而缺乏科学的解释[9]。因此,本文意在运用文体学这一开放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著名学者郭沫若和翻译大家江枫对《西风颂》的两篇译文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运用何种翻译方法,能使译文更好地再现原文的审美意味和深层意义。11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是一门介乎两者之间的跨领域学科。它的任务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知识对文学
3、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帮助读者从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入地理解、合理地解释和充分地欣赏作品[5]。它的主要目的便是指出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加强表达效果和获得其他各种艺术效果的。由此可见,从文体学的视角来研究译本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二、《西风颂》及其译本的文体研究《西风颂》写于1819年,是雪莱在意大利突遇暴风骤雨后所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整首诗饱满有力,荡气回肠,形式与内容实现了完美的统一。贯穿于整首诗中的豪放不羁的西风便是诗人所赞美、推崇的自由精神。诗中的西风可谓是诗人浪漫主义精
4、神的完美体现。(一)原诗、译诗韵律解析及对比诗有它独特的韵律,若反复品味,就会注意到诗有其固定的节奏,有清楚的尾韵,读起来有一定的音乐感。因此有人曾称“诗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7](p365)。诗的韵律似乎是大自然的韵律——四季交替,月亮盈亏,潮水起伏;亦似生命的韵律——生命的呼吸,脉搏的跳动,四肢的行动。故而,诗是一首首用生命吟唱的乐章。在《西风颂》中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整首诗是由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但丁的三行诗(terzerhyme)结合而成,并采用了连锁韵脚,每节的韵脚安排为aba,bcb,cdc,d
5、ed,11ee的形式,使整首诗读来铿锵和谐,一气呵成,西风横扫一切的气势跃然纸上。另外,跨行连续(enjambment)的用法令整首诗脱颖而出,无形中增强了整首诗的气势。下面本文将选取几个部分来进行分析:原文:ThouwhodidstwakenfromhissummerdreamsTheblueMediterranean,wherehelay,Lulledbythecoilofhiscrystallinestreams,BesideapumiceIsleinBaiae’sbay,Andsawinsleepol
6、dpalacesandtowersQuiveringwithinthewave’sintenserday,AllovergrownwithazuremossandflowersSosweet,thesensefaintspicturingthem!Thou①郭沫若译文:青的地中海睡在那巴延湾中的浮岛之边,夏日的灿烂晶波摇漾他梦着那古风的城楼宫殿,楼殿在波中的烈昼闪飏,带着一身的苔绿花香,画里韶光,熏风沉醉,海水的夏梦被你吹回![1]11江枫译文:你,哦,是你把蓝色的地中海从梦中唤醒,他在一整个夏天都酣睡在贝伊
7、湾一座浮石岛外,被澄澈的流水喧哗声催送入眠,梦见了古代的楼台、塔堡和宫闱,在强烈汹涌的波光里不住地抖颤,全部长满了蔚蓝色苔藓和花卉,馨香馥郁,如醉的知觉难以描摹。②上述诗句选自原文的第三部分。在韵脚方面,郭沫若的译文并没按原诗连锁式的韵脚进行翻译,且行文上打乱了原诗的顺序,这或许与他的翻译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关联。郭沫若在《翻译的动机与效果》中讲到:翻译作品要有创作精神寄寓在里面,翻译家自己于翻译作品时应涌起创作的精神。他主张在精深理解原文基础上,将原作品的表现和内涵幻化成自己的东西,仿佛重新创作出一篇译文,从而
8、产生强烈的效果,引起读者兴趣,使读者有所观感[8]。因此郭沫若的译文更像是他自己重新写的诗句。江枫的译文要比郭沫若的译文更加贴近原诗。江枫的译文中“海,天,外︳眠,闱,颤”这一系列的尾韵与原诗aba,11bcb的韵脚相吻合,再现了原诗的格律。另外,在行文上对照工整,富有诗味,更贴近雪莱的原诗。这与江枫的译诗理论“译诗,必须形神皆似”[11]密不可分。他反对“但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翻译观点,提出“译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