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探究

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探究

ID:5931169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29

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探究_第1页
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探究_第2页
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探究_第3页
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探究_第4页
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探究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作为近年来图书馆探索的一个新型的物理空间和服务模式,正在成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为探索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中国与日本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在建设初衷、命名特征、服务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尤其通过对上海高校图书馆进行深入访问,得出中国高校应在资源分配、空间布局、服务对象以及人员配备等方面有所加强的建议。〔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IC;InformationCommons;信息空间;中国;日本DOI:10.39

2、69/j.issn.1008-0821.2013.11.020〔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086-05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11Commons,IC)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自从2005年被吴建中教授首次将其概念引入中国后,作为近年来图书馆探索的一个新型的物理空间和服务模式,正在成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几年这个概念不仅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被广泛使用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付诸实践。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这是国内第一所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付诸实践的

3、学校。目前我国已有数十家图书馆对构建信息共享空间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功,还有多家图书馆已经有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想。可以说,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图书馆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日本在高校图书馆建设IC空间要远远早于中国,在90年代初北美刚刚兴起之时日本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目前已有近80家高校图书馆设置有信息共享空间,相对于中国高校图书馆来说发展相对成熟,因此中日高校图书馆的共享空间的比较研究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1研究背景2010年7~8月,来自日本筑波大学的SaoriDonkai等人在日本国内做了有关日本高校图书馆的调查研究,这个研究采

4、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755家日本高校图书馆进行研究,共收到524家高校的有效问卷。2011年10月-2012年1月,笔者与来自京都大学的川崎良孝、筑波大学的SaoriDonkai等人合作完成了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学习支持服务调查,由于受访问成本、地域限制等因素影响,仅完成上海21家高校图书馆的调查研究。11尽管调查样本差距很大,但考虑到中国拥有信息共享空间的高校数量远远少于日本高校,而上海又是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早期开拓者,也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因此本文将尽量从建设初衷、命名特征、服务模式、未来发展等主观问题角度进行对比研究,而尽量少地触及数量、硬件等客观分

5、布数据,以达到探索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目的。表1日本、上海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调查背景2中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概览中国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晚于国外。国外有关IC的研究始于1992年,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理论研究成果颇多,形式不仅包括论文,还有各种调研报告和专著,而实践发展方面则更为迅速。中国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和实践可分为港澳台地区和大陆地区两个层面。中国香港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入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澳门地区不少图书馆目前也开展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但研究性文章不多。中国大陆地区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关注与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无论理

6、论研究还是实际构建方面都还处于新兴阶段,可喜的是许多图书馆已经开始实践活动,比如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11从建设基础、表现形式和服务上可以将中国的信息共享空间大致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原有的电子阅览室有一些本地化的改进,总体的资源组织和服务项目设置是类似的,都是通过重新设计物理空间布局、整合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如(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这两所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都是整合了互联网、计算机硬件设施及各种类型的文献和多媒体资源,服务形式包括

7、电子教室、小组讨论室、演示教学区、休闲区等;第二种是以多媒体服务为主,但融入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共有、分享的理念,这种类型以北大和清华最为典型,清华大学IC包括一个讨论学习区和一个音像视听区,北京大学称之为“MC(MediaCommons)”包括一个多媒体学习中心和一个多媒体研讨室;第三种是完全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融入新建图书馆,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上海交大和暨南大学图书馆新馆为代表,都是在建设之初就融入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推行大开放、大服务格局,图书馆服务实现“藏、查、借、阅、参”五位一体的有机服务机制,目标是将整个大楼建成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