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18388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8
《从《溪山琴况》中看中国古琴音乐美学思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溪山琴况》中看中国古琴音乐美学思想 1徐上瀛与《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一书,是明末吴派民间琴师徐上瀛所著。徐上瀛不仅是明末著名古琴家,而且精通琴理、学贯乐味,著述除《溪山琴况》外,另有《万峰阁指法阴笺·凡例》及谱中所收《大还阁琴谱》六卷和《弹琴规范五则》。其中《溪山琴況》)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古琴表演理论的重要琴乐美学专著。 《琴况》一书,是徐上瀛在长期的琴乐实践、揣摩的过程中,借鉴、吸收和总结前人琴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琴乐演奏与审美中的4个命题,对古琴有关内外、主客
2、、心物、形神等关系问题,以种属概念逻辑关系系列,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和不同类别作出了周密的阐发。故《琴况》并非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而是以古琴的演奏技艺为其切入点,以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观为统领,从实践到理论,由具体到抽象,兼收并蓄,内外兼论,合多为一,自成体系,从而使《琴况》的诸多命题形成了巨大的理论整体整合力,极富启发诱导性,这正是此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和独特价值所在,故况可谓集中国古琴美学思想之大成。 《溪山琴况》的审美 《琴况》美学思想的立论基础,其书开宗明义曰:“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
3、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即以琴乐之情理陶冶人之性情,净化人之心灵,调协社会之人际关系,使之天下归于“和”。对于此“和”,本文以为,是泛指一般意义之“和”,具体的则是指“中和”。如《琴况》在论“润”况时所言:“凡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润之为妙,所以达联盟其中和也。”在论“轻”况时又说:“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和为主”等等。这显然是以儒家传统中和之美为准则。但除主中和之美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琴况》还贯穿着对“希声”境界的追求和对时古之辨、雅俗之辨的强调。
4、那么何为“希声”?《琴况》说,“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又说“调古声淡,渐入深渊,……此希声之引伸也”、“疏疏淡淡,其音得中正和平者,是为正音”。由此可见,“希声”的特征是“淡”,是“疏疏淡淡”以至于“出有入无”的境地。此说如此强调“淡”,显然《琴况》又深受道家学说之影响,如老子讲:“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闻,用之不足既”。庄子则进一步讲:“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以上对《琴况》中的“和”、“中和”、“淡”的梳理,本文以为,《琴况》是以儒家传统的“审
5、一以定和”的“中和”审美观为基础,同是吸收、融合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淡泊”之精神,从而将琴乐之审美理念,升华为一种具有新质规定性的审美境界——“淡和”。 《溪山琴况》弦、指、音、意关系论 《琴况》以“淡和”审美准则为主旨,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涉及琴乐演奏中的弦、指、音、意关系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对此作出了辩证统一精辟论述。指出琴之演奏其要义有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 所谓“弦与指合”,即客主、人琴关系。对此《琴况》认为,弦有存在之属性,所以操琴首先须掌握弦之特点与
6、规律,不可违行,故指应顺弦;但又认为“正调品弦,循徽叶声”又“辩之在指,审之在听”,故指、听是其主宰;如能顺弦之性,尽指之巧,循听之微,指弦相合,如同胶漆,便能发出妙音。所以《琴况》说:“未始是指,未始非指,不即不离,要言妙道固在指也”,此即“弦与指合”。 所谓“指与音合”,即琴之律、理关系。对此《琴况》认为,操琴务必严格按琴的徽位分数有序而奏,不可紊乱,此谓琴之律;同时在扶琴奏曲的音乐处理上,要“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即对乐曲的演奏要合乎乐曲的章法、句式结构,才能产生富有韵味的乐调,此谓琴
7、之理。所以他认为,“订谱一事,须先知琴理而后不谬,”琴之吟揉绰注、轻重缓急皆适中,才能“宛转成韵,曲得其情,”此即“指与音合”。 所谓“音与意合”,有时指所奏琴曲、演奏者之“趣”、“神”、“意”;有时指两者的结合,但主要是指演奏者之意,这是因为古琴的演奏不是娱人,而是处无人之境的自娱、自赏和自况,在于“籍琴以明心见性”,上善我情,善于将有限存在的琴曲化为审美主体的心中之意,即“以音之精意而应乎意之深微”,得曲外之意,弦外之境,亦即“和”况所说:“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
8、洋徜恍。署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这里实际上是着重强调了音乐审美心理中的想象、联想和情感意境的丰富体验,使其内心感受“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变得更为充实。而从“署可变”,“寒可回”,这类具有内心情感体验来看,《琴况》的“淡和”审美境界所持的是一种“孤岑高寂”的情感意象。可见,“音与意合”强调的是音与意两者之间的美学关系理念,指出乐曲的音乐表现要顺应审美体验中的情感意境,即解决演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