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论文:《溪山琴况》中的乐教思想

溪山琴况论文:《溪山琴况》中的乐教思想

ID:16534546

大小:4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2

溪山琴况论文:《溪山琴况》中的乐教思想_第1页
溪山琴况论文:《溪山琴况》中的乐教思想_第2页
溪山琴况论文:《溪山琴况》中的乐教思想_第3页
溪山琴况论文:《溪山琴况》中的乐教思想_第4页
溪山琴况论文:《溪山琴况》中的乐教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溪山琴况论文:《溪山琴况》中的乐教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溪山琴况论文:《溪山琴况》中的乐教思想[摘要]《溪山琴况》是中国首部从古琴演奏实践美学切入,并体现儒、道乐教思想的琴学专著,其中,“以和为重”的儒家乐教思想和“淡泊宁静”的道家乐教思想成为中国乐教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溪山琴况》乐教思想二十四况明末琴家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是明代琴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琴学专著,同时,在整个古代众多琴学理论著述中也可算是首部古琴音乐美学论著。虽然该著作的突出特点在于丰富完善的古琴演奏理论和美学思想,但是,透过其美学理论却能够发掘出一系列的乐教思想,并对今天的乐教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借鉴作用。《溪山琴况》作为古代琴乐理论的集大成者,总结了琴乐

2、审美的二十四况,不但系统说明了其美学思想,而且从乐教思想的角度讲也属于珍贵的乐教经验总结。由于徐上瀛总结的二十四况在美学观方面呈现出了儒、道结合理念,使得其理论内涵更加符合了中国传统“德艺兼备”及“修心、修身”的乐教思想。一、《琴况》中“以和为重”的儒家乐教思想“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美学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乐教思想中的基本观念之一。《琴况》开篇提出,“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此句在高度概括古琴音乐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提出了“天下人”也需要关注“性情”的养成,从而明确提出了儒家“以和为重”的乐

3、教思想。其中,“德协神人”中“德”是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特殊性质,表现为个体的品性和德行,也即“心通造化”之后,个体有了“道”的特殊性,方能使自己的品德与神人相合。而在此之后,这种“德”又须通过自我修行进而推己及人,教化天下,通过“以理天下人之性情”来实现世人品性的提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将品行习得与治民治国统一于一体,使性情与政治达到理想境界。此外,对于只从音响层面来关注“和”的现象,《琴况》中则进行了直接的批判,如“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该句对不注重性情培养、品性教化,而只重视技艺声响的做法表示出了反感与失

4、望,同时也在此明确了德行培养、性情中和在其乐教思想中的重要性。在二十四况中的其他表述中,以“和”为核心的儒家乐教思想也有所展现。如“恬”况中的“及睨其下指也,具见君子之质,冲然有德之养,绝无雄竞柔媚态”;“雅”况中的“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静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等,可以说,《琴况》将古琴音乐中的研究技法切实同心性、品德密切关联在了一起,这种思想不但是对儒家教化理念的继承,并且将这种理念与实际音乐实践中的各种技法、演奏美学都融为一体,在保留传统儒家乐教思想的同时又丰富、扩充了“和”的文化内涵。除了性情、品行之“和”,社会之和、君民之和等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古况中“雅、颂之音理而民

5、正,郑卫之曲动而心淫”;淡况中“祛邪而存正”等句,正是肯定了音乐的雅、郑之分,并体现了儒家强调的以礼乐教化民众从而治理国家的思想。二、《琴况》中“淡泊宁静”的道家乐教思想道家对古琴音乐的影响主要来自先秦老、庄提倡的虚静无为、恬淡自然的观念。“大音希声”、“至乐无声”的美学观念不但影响着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同时也通过其音乐实践实现着“淡泊宁静”的乐教思想。《庄子外篇》有:“古之治道者,以恬养和。生而无以之为也,喂之以和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庄子认为,虚、静、恬、淡为道之至也,养性之道也,以恬淡养护心智,心智与恬淡互养,和谐顺畅也。《琴况》中诸况中正

6、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修养功夫及乐教理念,如静况中“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取静音者亦然,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渊深在中,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之”;远况中“求之弦中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迟况中“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为其有太和之气也,故名其声曰希声”;古况中“大都声争而媚耳者,吾知其时也;音淡而会心者,吾知其古也”;淡况中“清泉白石,皓月疏风,修修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斯之谓淡。舍艳而相遇于淡者,世之高人韵士也”,等等。在道家思想中,静况中的“至静之极”是指的心境修养

7、上的“释其竞心”,使心思沉淀而不躁动,达到“心无尘翳”才能“悠然可得”,而远况中的“弦外”之声也并不只是音乐实践上的概念,而是精神修养上的境界,认为古琴音乐的真正意趣不是只停留在音乐的层次上,抚琴的意义是让人在琴乐实践中返回自己内心深处,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相合,也唯有得道之士才能体验“镜入希夷”的“希声”之妙,并镜入自得其乐、圆满和谐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下的琴韵之美在于人心修养的高下,古琴更是成为乐器与道器的合一,琴品与人品、希声境界与恬淡性情相互渗透关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