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美学思想浅论.doc

《溪山琴况》美学思想浅论.doc

ID:53960955

大小:1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1

《溪山琴况》美学思想浅论.doc_第1页
《溪山琴况》美学思想浅论.doc_第2页
《溪山琴况》美学思想浅论.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溪山琴况》美学思想浅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溪山琴况》美学思想浅论明代中后期,戏曲发展史上出现了创作的繁荣。与此同时,音乐演奏也有很大发展,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其中吴派最为著名。明代末年,吴派的代表人物徐上瀛总结自己的丰富经验,在过去比较简单的琴论基础上,仿照司空图的《诗品》,写了《溪山琴况》二十四论,对古琴的演奏和欣赏理论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对声乐美学思想,作了一定的总结,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溪山琴况》的美学特征大体有如下几点,尝试论之。一、“和”的强调,继承了中国美学的传统。中国美学高度强调“和”的思想,由这一思想统摄,古代美学家强调美与善、情与理、认知与直觉、人与自然、审美与人生的高度统一。基于这样的思想,中国古

2、代美学极为重视乐的“和人心”的作用,重视美学创造过程与主体人生的统一关系。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徐上瀛结合琴乐特点,提出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他认为圣人制琴的目的是通造化,协神人,和性情,化天下。正是基于此,他指出:“其所首重者,和也。”可见,青山先生特别强调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审美空间场的谐和,绝对理念与美学意象的谐和,虽然他也强调了审美活动的功利目的。2、在琴乐演奏中,强调器、技与主体精神的完美契合,即“和”的根本和最高境界,他提出:“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这些观点,在现代美学中,也有不

3、少理论家引为同调。3、为了做到“和”,就要“顺弦性,演奏切合音乐的理、度、气、侯,真切表现思想情趣。正是这种“并不完全静穆”美学主张,才使《溪山琴况》的音乐理论既具生机与活力,又重视在美学规律的层次的谐和。4、正因为“和”以意为宗,他指出:“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先乎意,将众妙归焉。”强调意——主观精神的自由与释放。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先练其音”。5、基于演奏上对“和”理论的认识与强调,徐青山进一步强调:在审美创造和鉴赏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艺术修养、艺术品性,二是艺术想象。二、基于对“和”的认识,徐青山强调主体精神,认为“美”是主体精神的表现。他推崇“丽”、“亮”、“

4、古”、“雅”的艺术,强调艺术表现主体精神。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对音乐与主体精神的认识早就有见诸典籍的记载。先秦以至后来的儒家美学反复强调“美”与“德”、“乐”与“德”的关系。如《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 却对赵宣子的话,强调“九功之德皆可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对周乐的长篇评论也充分强调“德之至”。这两个材料,一个从乐的表现角度来说,表现“德”;一个从美的鉴赏角度强调感受乐中的“至德”。而孟子则进一步将个体实现善的自觉努力与美联系起来,提出“浩然之气”的人格美,是美与主体人格结合的早期论述。《乐记》提出“乐由中出”,“致乐以治心”。比孟子的说法更具体化了,只是强调音乐的治

5、世作用,角度不同。魏晋对人格美的研究与论述,使这个人的自觉时代,将“乐”、“美”与主体精神内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溪山琴况》正是结合琴乐,对主体人格、精神内涵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使原本很少的琴论更为具体。这一点,可谓颇有开创之功。徐青山提出“涵养之士”的概念,并将涵养之士的概念界定为“淡泊宁静,清雅恬逸”,认为这是音乐美的重要来源,也是一个例证。三、强调艺术风格。《溪山琴况》强调“和”为古琴表演艺术的首要原则,因此,他认为琴乐的风格中,应该推崇的便是“静”“清”“远”“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等。认为“丽”来源于“静”,才能

6、感人至深;“逸”来源于深厚的艺术修养,“淡”“恬”密不可分;应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这样才能达到“远”的境界。这些论述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美学风格论有重大贡献。四、对艺术辩证法的研究与探讨。《溪山琴况》探讨了轻与重、迟与速、宏与细、写意与细描、正音与奇音、虚与实、清与浊等音乐形式的对比和谐关系以及抒情写意与“神”的辩证关系。徐青山认为,“宏大而遗细小,则其情未至;细小而失宏大,则其意不舒。”那种以简驭繁,简中有繁的艺术才足以表现神的本质,才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作为一派大师,徐上瀛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清初庄臻风《琴声十六法》多师法于他。文陵派大师徐淇父子也在《五知斋琴谱》中多

7、加引用,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达到了古琴艺术的高峰。古琴作为一种很专门的艺术,很难对其他艺术门类发生直接的重大影响,但徐青山创造性地运用美学理论,对古琴演奏与鉴赏提出了可贵的见解。并且,结合美学理论,有所创造,特别是强调主体精神在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古代艺术各论中当称难能,因而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