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溪山琴况》对中国古琴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发展

论《溪山琴况》对中国古琴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发展

ID:13249019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1

论《溪山琴况》对中国古琴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发展_第1页
论《溪山琴况》对中国古琴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发展_第2页
论《溪山琴况》对中国古琴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发展_第3页
论《溪山琴况》对中国古琴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发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溪山琴况》对中国古琴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溪山琴况》对中国古琴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发展杜洪泉作者简介:杜洪泉,男,山东省沂水县人,中共党员,广东省惠州学院音乐学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两篇分别获广东省教育厅、文化厅科学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编著《中外音乐欣赏概论》。主持惠州学院校立课题两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一项。为歌舞童话剧《明天吧,明天吧》、《狼来了!》作曲,均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

2、程”奖;为电视电教片《让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作曲,获广东省委组织部党员观摩评比三等奖;为《儿童识字宝盒》配曲十首,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指挥、排练的惠州大学合唱团,分别获广东省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二等奖。个人曾获惠州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师德建设标兵”等称号;获惠州学院“服务惠州突出贡献奖”等。内容提要:《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琴乐美学专著,而且对琴乐表演艺术理论有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这些理论虽出自《溪山琴况》,但是,与中国古琴艺术的衍变、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总结前人琴乐理论的

3、基础上发展、创新,才成为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善的一部琴论著作。借鉴《溪山琴况》继承与发展前人艺术理论的经验,开拓出当今继承传统音乐理论的思路。关键词:《溪山琴况》音乐美学表演艺术《溪山琴况》①(以下称《琴况》)作于1641年前,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约公元1582—1662年,名谼,别署青山)所著,被人们誉为与《乐记》、《声无哀乐论》同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三部重要著作。《琴况》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而提出的琴乐审美范畴,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

4、、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古琴表演艺术理论,在阐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同时涉及到音乐美学思想,其音乐美学思想继承了儒家,并接受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周敦颐(公元1017-1073,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淡和”审美观的继承与发挥。在古琴表演艺术理论方面,是前人琴乐艺术理论的总结和发展。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重大影响,对当今器乐演奏与教学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古琴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价值,不仅仅是一

5、种音乐艺术,更是历代文人生命境界的表征。研究古琴艺术的审美思想必须研究中国文人审美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进入奴隶社会后,没有像古希腊奴隶社会一样,有高度的商品发展、社会的分裂与对立。而是像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所讲“生产力并不很高,不能促使生产关系起剧烈变化,对旧传公社制度,破坏是有限的,奴隶制度并不能冲破原始社会的外壳”②。农业性和宗法性,成为中国奴隶社会乃至后来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领域的两个突出特点。这种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突出宗派秩序的人际政治,使具有地理环境、时代环境等种种特

6、殊性的中国,长期稳定和充分发展,使整个封建社会达到了高度的内部平衡。造成了一个等级森严,上下相维,皆安其位的中国古代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什么个性解放的企图、追求、竞争、异端都不会形成一定影响。中国文人知识丰富、有远见、修养高并且善辩,但在长期封建思想的重压下,只能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附庸,很难走上群体独立之路。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所谓荣辱贵贱,功名利禄,地位官场,美女金钱……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认为只有内心清净纯洁才是真正,才通大地,才至永恒。所以便出现晓风残月,低韵浅唱,借酒浇愁,自我

7、陶醉的风气。甚至出现魏晋名士的狂饮裸醒,颓废放任。随着历史的发展,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心理日趋封闭,对一切烦恼与纠葛,外部世界的牵挂都持排斥态度。在艺术方面,特别是古琴艺术,形成了唐宋以来的退隐出世、保养小心、自然适意心理的影响,形成了唐宋以来相应的、最具时代的审美特征。虞山琴派并没有脱离唐宋以来中国古琴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因此,诸多文人将其风格特征概括为“清、微、淡、远”。徐上瀛是虞山琴派的创史人之一,《琴况》受其影响,其风格特征便体现了“崇尚‘中和’,以‘淡和古雅’为美的琴乐审美旨趣”③。这一

8、风格特征足以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的长期孕育中发展。追溯其本源,是以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的中和音乐观为主,逐渐与道家“大音希声”(《老子》)、“法天贵真”(《庄子》)等理论相融合。音乐审美准则逐渐向崇尚自然,表现人的自然性情方面发展,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诫于书》)的处世态度。这种审美准则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由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和远大抱负,在众多文人那里并无法实现,文人的理想也频频破灭,从而产生厌世心理,对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