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03905
大小:3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6
《教学案例-陈艳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马说》教学案例土城中学:陈艳琴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都是永物抒怀的文章,通过对动植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明自己的志向。《马说》通过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贤才不遇明主的愤懑,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2、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虚词及句式。因此,对课文的翻译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对文章托物寓意的构思以及灵活多变的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情况,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4、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重点)(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5、教学思路《马说》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作者首先论述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接着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发表感慨: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识马”。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与中用人才的惋惜与讥讽。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三个环节进行。6、教学手段(1)朗读:本文是
3、一篇美文,因而要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的形式可以使多样的,如:听录音、学生齐读、男女比赛读等。(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小组合作翻译课文。7、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预习检查1、大屏幕出示词语骈()槽枥()邪()一食()粟()食马者()外见()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
4、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3.介绍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三)研读课文1、全班一起读课文,检查断句情况以及字音。2、分小组讨论,翻译课文,教师补充纠正,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重点字词见课本)(四)细读感知听录音,小组合作,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1、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明确
5、:其真不知马也2、“千里马”和“伯乐”分别比喻什么?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3、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直接原因:食补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然后进行知识扩展。教师: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
6、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想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凄惨。(五)拓展探究探讨: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认为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学生可畅所欲言,分组交流。(六)归纳概括由学生归纳这节课所学重点。这节课我们对“说”这种文体加深了了解,了解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学习了一些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懂得了成为人才所必备的条件等等。(七)背诵竞赛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八)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习题三、板书设计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马说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
7、不知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