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025173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8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我说的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这篇散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叙写人物的生活轨迹、揭示人生的意义。《我的第一本书》作为第三课,在本单元中承前启后。这篇散文,是著名诗人牛汉写的,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生生活在21世纪,没有切身体验,因此与文章契合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文章诗意盎然,诗味醇厚,别具风格,因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阅读能力,从而认识生活的底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产生目标期
2、望效应,有利于学习动机的产生和延续,有利于学习行为的展开和推进。依据“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把握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并能品评含义丰富的语句。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整体感知文章,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定为:感悟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底蕴。这些教学目标立足于三个维度,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引导。即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其个体也可以分层次实现这些目标。课堂教学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教学目标出发,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品评重点语句,理解作品
3、的人文内涵。针对今天的学生对二十世纪初的生活和人文不熟悉的情况,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感悟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底蕴。如果把教学目标比喻为彼岸,那么教法和学法就是渡到彼岸的航船。古语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新课标”也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诵读法,课前预习读,课堂上也要读,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诵读和基础上,我还要突出讨论互动法,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要做到学的最优化,学习方法必须是开放的、
4、多样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学生百家争鸣,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释疑解惑,教师只点拨、不干预。本课文本相对浅显,因此完成教学过程用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步骤是:(一)巧妙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回忆他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在文章开头的第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一起读一下:“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句话入手
5、,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这篇文章。教学线索是贯穿全篇文章教学的某一种内容。在阅读课教学中,线索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关键词。这节课的教学线索就是课文第1节中的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全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的身影。让它牵动着全文的品读欣赏。(二)检查预习,奠定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从课前预习开始的。我布置了两项预习:一是了解作者。按照“新课标
6、”“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去认识作者,这样有助于对文本背景及内容的理解。二是掌握重点字词。“新课标”要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布置这项预习,既为课堂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又实现了“把握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的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通前彻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自己诵读与概括人与事,也就是与文本对话,从而了解课文所写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为进一步探究创造前提。这个环节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所
7、写的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整个“难以忘怀”的事围绕父亲和“我”展开。写父亲主要突出了他“藏书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写“我”主要写了“翻书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念书”。事情主要分布在第2~13小节。我们这样概括事情,既简洁,又明了,还紧扣了课文题目“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书”。(四)自主探究,领会情感在阅读教学里,课文教学进行了铺垫——文意把握后,要寻找一个最重要的地方,一个最厚实的地方,一个最美的地方去进行阅读欣赏,少在外围兜圈子,要灵活地切入到最重要、最厚实、最优美或最有难度的地方。切入往往与选点联系在一起,因此,这样的构思又可以
8、叫选点切入。在文意把握后,教师自然地从父子亲情角度,牵出文章情感脉络围绕“父与子”,这个环节需要提出的问题是:1、这里提了以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哪位同学看过,帮我们介绍一下?2、文章中哪些段落体现了父子亲情的呢?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