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doc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doc

ID:57910195

大小:8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03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doc_第1页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doc_第2页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doc_第3页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doc_第4页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倍角、半角、和差化积公式一.教学内容: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二.教学目的1.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过程,能够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和证明,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的内在联系;2.掌握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利用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进行求值、化简和证明,了解倍角、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够推导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及倍角、半角的正

2、弦、余弦、正切公式,并应用上述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难点:能够正确利用上述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知识分析(一)两角和与差的余弦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方法1:向量法把看成是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可以考虑利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来研究。如图1,设的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点Pl(,),P2(,),由于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的情况。图1设向量则。另一方面,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        于是,对于任意的,都有上述式子成立。推导方法2:三角函数线法设、都是锐角,如图2,

3、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l,∠POP1      =,则∠Pox=。过点P作MN⊥x轴于M,则OM即为的余弦线。在这里,我们想法用的三角函数线来表示OM。图2过点P作PA⊥OP1于A,过点A作AB⊥x轴于B,过P作PC⊥AB于C,则OA表示,AP表示,并且∠PAC=∠P1Ox=,于是即    要说明此结果是否对任意角都成立,还要做不少推广工作,并且这项推广工作的过程也是比较繁难的,在此就不进行研究了。2.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比较与,并且注意到与之间的联系:则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即     3.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1)上述公式

4、中的都是任意角。(2)公式右端的两部分为同名三角函数之积,连接符号与左边的连接符号相反。(3)要注意和(差)角的相对性,掌握角的变化技巧,如,等。 (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1.公式的导出即          2.公式的理解(1)一样,对任意角均成立,是恒等式。(2)“和差”公式是诱导公式的推广,诱导公式是“和差”公式的特殊形式。如                              (3)明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两公式右边均为两乘积项和差形式,但公式中,左边为角的“和”或“差”,右边也为两项之“和”或“差”,而公式中,左边

5、为角的“和”或“差”,右边则为两项之“差”或“和”,另外公式中右边两项均为角的异名函数之积,牢记公式,才能正确使用这些公式。3.函数的最值(a、b为常数,为任意角)将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形式可求最值,而此函数为两项之“和”式,所以考虑应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可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形式,化简过程如下:                    也可如下化简:                 即注:此处内容与教材P143的例4是一种问题,但表示方法稍有不同,目的是要同学们灵活掌握,运用自如。 (三)两角和与差的正切1.正切公式的

6、推导过程当时,将公式的两边分别相除,有      当cosαcosβ≠0时,将上式的分子分母分别除以cosαcosβ,得:      由于,   在中以-β代β,可得    2.公式的理解   (1)公式成立的条件   ①公式在,α-β≠时成立,否则是不成立的。   ②当tanα、tanβ或tan(α±β)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公式,处理有关问题时,应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来解。   (2)公式的变形形式   ①由得      ②由得   ;   。 (四)倍角公式 1.本节中公式的证明过程较为简单,只要将中的β换作α即可得

7、到的形式,再结合平方关系可推得。 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变形      另外,。   公式还可变形为升幂公式:   ,   降幂公式:   以上公式中除且α≠外,其余公式中角α为任意角。 (五)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1.应用三个半角公式时,要特别注意根号前的符号,选取依据是所在的象限的原三角函数的符号。同学们往往误认为是根据cosα的符号,确定,、的符号。   如α为第二象限角,且,则为第一或第三象限角,∴可正可负,可正可负,为正。      ,    2.公式,共有三个,即,显然公式由于符号问题有时不方便,后

8、两个无符号问题,但易记混淆。对于后两个公式关键是明确公式的推导,如下:   ,同理可推得,后两个公式在化简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升幂公式:   降幂公式,,等同于倍角公式的升幂与降幂公式。   升降幂公式主要用于化简、求值、证明,在应用时要根据题目的角的特点,函数的特点及结构特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