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课件.ppt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课件.ppt

ID:57030691

大小:55.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7-27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课件.ppt_第1页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课件.ppt_第2页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课件.ppt_第3页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课件.ppt_第4页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1、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2、态度的构成:态度认知情感行为1)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的认识和评价。2)情感的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即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或感情体验。3)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定势作用。又称为行为的准备状态,即个体准备以一定的方式行动的倾向。态度的认知成分——知觉、理解、认识(如:很重要)态度的情感成分——情感、倾向、偏爱(如:不喜欢)态度的行为成分——行动、表现、结果(如:去做)2.1态度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他们是协调一

2、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1)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没有认识也就无所谓情感和定势作用2)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和动力,3)行为成分是态度的外在表现,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情感最终导致个体采取行为方式的倾向。3态度的类型态度工作的参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其他:组织支持度,员工敬业度、差异度工作满意度——工作的积极程度工作参与度——工作的认同程度组织承诺度——组织的认同程度4.态度的形成态度是在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个性,经验,需要和愿望与态度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客观因素:家庭、学校、群体和社会文化都制约着态度的形成同化内化服从凯尔曼(H.C

3、.Kelman)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1)服从:也叫顺从,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愿望或避免惩罚而表现出表面的顺从。2)同化:也叫认同,表现为布什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念、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他人的态度保持一致。3)内化:是真正是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们人的观点,信念、而将之彻底地转化为自己的态度。5.态度的转变影响条件1)态度转变的幅度大小能否转变态度,还要看个体是否迫切要求改变吸纳装,即改变态度后个人能获得多少切身利益。2)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度3)群体规范与态度的转变4)宣传与态度转变6.态度的一致性许多研究指出:人们总是在寻求态度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

4、就意味着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以便使自己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与行为重新活到一致的平衡状态。6.1个体消除态度行为不一致措施1)改变态度2)改变行为3)为这种不一致找一种合适的理由6.2认知失调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是不一致、不和谐的,而认知失调正是个体所能感受到的不同态度之间或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和谐都会导致个体心理上的不适感,如感到紧张、焦虑、不安。这种不适感会促进他试图去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换句话,就是个体将找使不

5、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6.2.1解决认知失调的方式:1)改变行为2)改变态度3)寻找一个更为重要的相关因素来平衡协调的因素6.2.2降低不协调还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程度2)个体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能施加的影响程度3)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奖励的强度6.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它有助于预测员工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倾向性,即在什么情况下员工会有改变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压力。尽管具体情形是很复杂的,但至少可以肯定,认知失调程度越深,压力越大,想消除这种不平衡的动力就越强。7.认知失调理论的发展早期认知理论,包括费斯廷格的理论,都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是正关系,后来研究认为它们之间还存

6、在一种调节变量。态度-----行为克饶斯(Kraus)进行了研究: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因为中介变量的权变因素而得到改变。(通过权变变量,可以通过态度预测行为)7.1中介变量的分类第一个中介变量是态度与行为的具体性,则可以增加态度---行为的相关程度。第二个中间变量是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态度---行为的失调,可能是社会压力强迫的。比如从众行为。第三个中介变量是稳重所涉及到的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个人有过体验的事情,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强烈。8.自我觉知理论随着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转向另一个方向。考察行为是否影响态度。这就被称为自我知觉理论。行为-

7、--态度是事实证明态度,而不是态度证明事实;是效果证明动机,而不是动机证明效果9.态度的测量态度涉及的因素很多,测量的过程要注意(1)倾向性,是赞同,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2)深度和强度,即肯定或否定的程度,赞同或反对的程度。3)外显性,我们能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去判断和推测被测者的态度9.1测量的方式,两大类:一是:量表法。二是:自由反应法量表法:是一个较为精确的测量工具。它给被测者提供了一组相关联的陈述句和与态度相关的主体材料,以此反映他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