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pdf

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pdf

ID:56135610

大小:639.9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04

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pdf_第1页
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pdf_第2页
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pdf_第3页
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pdf_第4页
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45卷第4期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1.45No.42014年7月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Ju1.2014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赵素锦(南京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13)摘要: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两位伦理学家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却是“形似而神不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目的论观念与德性伦理天然结合,以善为纽带相遇在宇宙自然和人类生活之中。但在康德这里,目的论思维与德性论却呈现出变异改造的景象。于是,古希腊以来

2、的德性传统在结构模式、价值根基、幸福追求等多方面发生了嬗变,一种以善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德性伦理形态渐渐退隐,逐渐让位于一种以应当为至上目标的规范伦理形态,悄然改变了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发展样态和行进轨迹。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康德;目的论;德性论;形态嬗变中图分类号:B502.233;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4)04—0031—07麦金太尔在对现代道德困境与危机进行剖析时要的探入路径。指出,危机之所以产生,根源之一正是由于现代人抛一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与德性伦弃了古希腊以来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目的论德性传统

3、。麦金太尔的这一判断值得深思,目的论与德性理的自然结合传统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与关联?此二者在现代社麦金太尔认为,整个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的德会又遭到了怎样的命运变革?对它们的舍弃如何导性伦理传统,其核心的一个特征,是有悠久的目的论致现代道德危机的出现?当然,麦金太尔自有他的思想支撑的,抛开了目的论,这一德性伦理传统便是理解和回答。而我们希翼借助麦金太尔提出的这一不可理解的,甚至是不可成立的]‘。事实如问题,重新思考德性传统与目的论之间的渊源与纠他所言,目的论(teleology)传统在西方有着悠久的葛,进而探讨和展现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现

4、代嬗历史背景,古希腊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及中世纪神学变和发生轨迹。都被浓郁的目的论思维所笼罩,它为人们理解宇宙亚里士多德与康德,是关于这一主题讨论的两结构和自然秩序以及人类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提个最佳代表。他们在理论体系的具体阐释上具有某供了重要的思维路径和解释方式,离开它,整个古希种高度相似性,即都有目的论思想,也都有德性论理腊文明难以得到清晰的阐释,“这种目的论式的论论。但令人惊讶的是,二者的身份却截然不同,前者证方式也是希腊伦理精神与当代西方伦理精神的一是德性伦理学的核心代表,后者却是规范伦理学的个根本性不同”[]‘。典型代表。这种

5、鲜明的反差,为我们在目的论视域早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开始对宇宙万物的秩序下研究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提供了一个重安排产生疑虑并试图解答时,目的论思维的种子就收稿日期:2014—03—31基金项目:项墼直目整“现代伦理盒学诸理论黼形态礁研究垒”项(1目0&“Z西D方072德)性伦理的诸道德哲学形态研究”(12YJC720059);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作者简介:赵素锦(1978一),女,河南西华人,讲师,哲学博士,从事道德哲学、美德伦理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已经深植于古希腊人的心中。阿那克萨

6、哥拉提出“伦理学预设了对潜能与行动、对作为理性动物的“奴斯”(o)理论来猜测宇宙万物之间的和谐安人的本质,以及更重要的,对人的目的(telos)的某种排和运动,流露出最早的目的论解释方式。苏格拉解释。那些敦促美德而禁绝恶行的训诫,教导我们底进一步发挥,对目的论思维有了更为明确的态度。如何把潜能变为行动、如何实现我们的真实本性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以善为目的,努力从不善达到达到我们的真正的目的”⋯”。善,善是万物的最后目的。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从灵魂内部结构的分类来看,掌握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德性就是关于善的知识,德性品质可

7、分为两大类: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即:“智慧或知识能力是神赋予人的灵魂本性,灵魂能够一种是人的非理性灵魂接受理性的指导、约束,与实现自己的本性就有知识,有德行;反之,则堕人恶理性相融合而成的心灵状态,如温良、谦恭、慷慨等,行。苏格拉底以善为目的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对为这叫作‘伦理德性’;一类是纯粹理性灵魂自身功能什么要有德性这一问题有了明确认知。柏拉图在此的优秀,如明智、智慧、谅解等,这叫作‘理智德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关于善的等级层次和高低趋向性’。”L3I(在他看来,德性作为灵魂的品质,不是的目的论理论体系,并建构出一个有次序的有机统一种普

8、通品质,而是蕴含“卓越”和“优秀”的好品一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整个动物质,“每种德性都既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界乃至自然界的变化和运行,都蕴含着目的论思维,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