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设计.doc

例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设计.doc

ID:56112416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9

例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设计.doc_第1页
例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设计.doc_第2页
例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设计.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例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例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设计叶艳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需要     导入阶段,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探究需要。创设情境,制造悬疑,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情境,即问题产生“土壤”,没有情境,学生就无从产生真问题。     有些情境表现为一种真实的任务,学生受任务驱动,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老师提出让学生计算教学楼大厅圆柱体水泥柱的体积。为了降低问题的难度,老师用引导的办法提出这个问题:     老师拿出一个盛着水的圆柱体玻璃容器,问:“你们能求出容器里的水的体积吗?”当学生说,将里边

2、的水倒进长方体玻璃容器,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时,老师追问,若是橡皮泥怎么办?当学生提出,可以把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橡皮泥再计算时,老师再发问,如果把橡皮泥换成铁块呢?当学生再一次,找到解决办法时,比如有学生提出把铁块侵入长方体容器中,计算升高的那个长方体的水的体积,老师才最终提出计算教学楼大厅里水泥柱体积的问题。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生成问题——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为何?同时,又能建立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的关系,为下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试想,如果是由老师在导入时,直接提出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问题,情况会怎样?恐怕,

3、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难,太难了。直接的提问使得问题过于突兀,没有预热,学生很难找到探究的突破口。其次,如果是直接的提问,那就是老师的问题,不是学生真正感受到的问题,学生探究的动力会大打折扣。     有些情境表现为一种悬疑,由悬疑生好奇,推动学生去探秘。侦探小说为什么让很多人着迷,主要原因恐怕也在于此。     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老师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并用电脑当裁判。”这样一来,全体同学都争先恐后的发言,说出了很多数。为难倒老师,说出的

4、数还比较大,但老师从容应对,回答得快而且准。     3这样设计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学生们会想:“老师是怎样做到的?有什么奥秘吗?”“我一定要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诀窍。”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学生们探究知识的渴望,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发现之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新授:提供“支架”,确保学生达成探究目标     新授阶段,需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使学生顺利实现探究的目标。提供“支架”就是以学生的当前的水平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教学过程。    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

5、式,不仅是要记住“长方形面积=长×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公式形成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关键在于教师提供了“支架”。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是会通过数方格的形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如何由这个水平上升到普遍的计算公式的高度呢?老师没有急于问学生:“请大家观察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若干任务,这些任务有意遮蔽了构成长方形的部分或者全部方格,由方格图演变成了只标有长、宽的长方形框架,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呈梯次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过渡,生成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6、 试想,如果撤走“支架”,情况会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多数学生会不知所措,听老师三番五次地重复问题,而无从下手。可见,设计“支架”对于学生实现探究目标有多重要。     “支架”有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设置思维的冲突也是提供“支架”。如,在“求平均数”的教学中,老师为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设计了一场拍球比赛:     两个队,每个队选3人参加比赛,每人拍球1分钟。结果甲队拍了21个,乙队22个。这时,吴老师宣布加入甲队,现场拍球1分钟,使甲队拍球数增加了9个,吴老师宣布甲队获胜。      本来是乙队胜,这全班同学都知道,可让吴老师这么一搅合

7、,甲队胜了。乙队自然不服气,甲队胜之不武呢。甲队同学自然想到,“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那么,怎么样比较两队的拍球水平的高低才合理呢?就成为学生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平均数的学习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3学生在学习“平均数”之前,都会多或少接触过平均数,比如,每次考试结束,大家都要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已经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了,而学习平均数,也不是仅仅会计算就行了,更重要的目标还有领会为什么要用平均数。老师通过创设认知冲突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

8、会到了:“总数”不一定总是有效的,“平均数”有时候很有用,同时,也使学生领悟到“平均数”不仅与总数有关,而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