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0147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19
《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匆匆》两个译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匆匆》两个译本 【摘要】本文借助翻译美学理论,对比《匆匆》张培基和朱纯深的两个译本,分析散文翻译中的美学特质,从翻译美学的翻译客体的两个方面,研究赏析翻译之美。【关键词】翻译美学;翻译客体【中图分类号】H08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1-01引言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对文章美的追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说,“求真是低要求,求美才是最高要求”。翻译美学将翻译与美学结合,用美学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研
2、究探讨在翻译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体验和在翻译中审美再现的手段和翻译美的标准等。散文较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决定散文的翻译不仅应传达原作的内容,更要再现原作的形式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质朴清新,不仅给人画面的美感,更有节奏美和音乐美。本文选取翻译大师张培基和朱纯深的两个译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美学特质,赏析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一、翻译美学6我国翻译史上美学命题讨论主要集中在形式与内容。传统翻译美学的讨论主要是翻译原则,高境界的意译问题和文学翻译的风格论。现代
3、美学的发展探讨并确立了一些得到公认的翻译美学原则,例如翻译艺术的本质特征,翻译是一门艺术。内容与形式这一命题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认为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译者是否能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法则即形式美的时代性,语言形式美的超文化性,译文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形式美的相对性。翻译美学关注的中心是翻译文学作品将如何保证译文具有尽可能接近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尽可能传译原文的风格。翻译美学的要素包括翻译审美客体和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指原文和译文,审美主体是译者和读者。从翻译客体来说,散文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系统和
4、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本文对于形式系统的美质主要从语音、词语、句子方面探讨;非形式系统方面,主要探讨风格和情感。二、翻译美学角度下的对比赏析1形式系统1)语音语音是传递语言美的基本方式。韵律和节奏是再现原文美学价值的重要方面。6《匆匆》的节奏和韵律美首先表现在句式上,这一点将在句子部分单独谈;其次是叠字运用,如:轻轻悄悄,伶伶俐俐,匆匆等,这些表达让人感到视觉上的画面感,更有听觉上的的真实性,让人身临其境,更觉妙处。例如,“轻轻悄悄”这一词的翻译,朱译lightlyandfurtively和张译softl
5、yandstealthily都译为两个副词,而张压头韵保留了原文叠词的节奏感,从而原文美原滋原味得到呈现,笔者觉得更好。2)词语由于中英文语言背景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时往往很难兼顾译文准确性与美感韵味。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语义内涵、习惯用法和文化的差异性,根据语境灵活变通。词语的准确选择与正确搭配是再现原文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溜去”一词,朱译slideaway,这一词组突出了迅捷而悄声地特点。张译slipaway突出的是消失与消亡。据上下文的理解,作者感叹的重点是日子一去不复返,因此后者更好。再
6、比如“徘徊”一词,朱译hesitate,张译waverandwander,在中文,徘徊两个字是同样的偏旁部首,辅音相同,两个字表达的意思也是同一个,来回地走动,有犹豫的意思。朱译简明,但是张译传神,用头韵的修辞方式,巧妙再现了原文的美感。3)句子上文提到,《匆匆6》排比句和短句居多,轻快流畅,使人很形象地感觉到时光飞逝,不再复返的意思。例如首段排比句的翻译。由于汉语是重意和,句子排列松散,而英语是重形和,因此强调原文的逻辑关系。朱张都采用相同句式,达到了形式上的一致。朱译选用but表示转折,用there
7、isatimeof直译“有......的时候”,但在最后一句改成了theywillbloomagain对整体的完整性造成了一些影响。张译全部采用if条件句,表明了逻辑关系,同时能让人联想到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away”,这种富有诗意的联想能够更好地烘托原文氛围。例如: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意思,用字数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参差中又不乏凝练的美感。结句的反复,强调了作品的主旋律,体现出诗人情感起伏的波澜。在此朱用了一个特殊
8、疑问句和一个一般疑问句,而张使用特殊疑问句和否定陈述句。笔者认为张的三个否定词起到了强调升华的作用,更能体现原作者一咏三叹的意味。2.非形式系统的散文风格传译格调韵味是散文的艺术生命力。高水平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力求再现原文韵味。这种风格的准确传译不仅体现在词语选择句子衔接与连贯方面,更要求从文体以及时态的层面切合原文的风格。6《匆匆》写于1922年3月。当时诗人犹豫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理想与光明,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矛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