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

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

ID:22396427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9

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_第1页
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_第2页
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_第3页
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_第4页
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  一、引言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1899―1977)凭借1955问世的《洛丽塔》一书,跻身20世纪世界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列,一段中年男子与13岁少女的畸恋故事掀起了全球“洛丽塔飓风”。这本20世纪颇受争议的小说,其出版之路也可谓异常曲折,遭到美国四家出版社的拒绝后,法国的奥利匹亚出版社终于同意出版,却将其归置于色情小说丛书。三年后《洛丽塔》美国版问世之际却招致更为激烈的抗议和谴责,有关主题的道德性争议导致该书一度被禁。半个世纪以来,众多读者在阅读《洛丽塔》的过程中产生了迥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

2、的理解,而这也恰恰构成了此书的魅力:激励读者通过不断重读和探寻,形成多元化的理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德国学者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学派倡导“接受美学”,将文学研究的视线由和文本转移到读者,从阅读接受和批评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研究创作、接受以及、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流过程,强调“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姚斯24)。这一理论并非否定作品文本的地位和意义,相反,其承认作品本身对读者接受的制约和规定。作为一名现代派作家,纳博科夫亦非常强调读者对作品的积极参与和构建。因此,建

3、立读者维度,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反观纳博科夫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意图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研究尝试。  二、从读者期待视野解读诙谐模仿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RobertJauss)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将读者分析推向批评视野的前沿。姚斯的开山之作《文学史对文学理论的挑战》提出了他的核心理念――读者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指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已有的经验和素养等会对即将阅读的作品产生一种审美期望。阅读作品时,读者往往会带着先前阅读的影响,带着已形成的文化观念来预先框定阅读效果(黄定华,黄志刚31)。但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充满变数的,读

4、者在接受的同时随时从中获取新的意义。作品本身像是一块充满张力的海绵,正如姚斯所言,文学作品“更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姚斯26)。  初拿起《洛丽塔》的读者难免不把它当成色情小说来看待,毕竟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爱欲故事本身就极有噱头。但是,抱有这种想法的读者在翻上几十页后,就会逐渐失望,预先期待的场景或桥段根本没有出现,其期待视野被打破,色情小说的固有模式被颠覆。纳博科夫在为《洛丽塔》撰写的后记中,清晰地洞察了色情文学的特点和结构,“情节就局限在陈词滥调的组合中。风格、结构、形象,绝不可分散读者的注意…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

5、(纳博科夫498)。反观《洛丽塔》,整部作品找不出一个淫秽之词,当亨伯特得以名正言顺地和他的小仙女一起畅游美国的时候,读者看到的不是意料中的激情场面,而是一幅充满诗意的风情画卷,读者必须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日益扑朔迷离的文本。“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姚斯29)纳博科夫巧妙模仿色情小说的形式,轻而易举地引导读者进入小说,但在进入后,读者会慢慢发现,手中的文本从简单易懂变成需要细细琢磨不断玩味的对象,自己其实进入了精心设计的迷宫之中。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本超越了读者起初的期待视野,读者又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期待和

6、反应,以新的眼光看待和理解《洛丽塔》,并体验从通俗到经典的循序渐进的文学感悟。  《洛丽塔》中的精神分析学说元素也验证了纳博科夫利用诙谐模仿(parody)手法超越读者期待从而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在开篇序言中借看似权威的小约翰?雷博士之口,写道“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纳博科夫4),提示读者可用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此书。主人公亨伯特更是在开始几章就诚恳地追溯自己的恋童癖根源于被压抑的童年性经历,这种解释正好完美地契合弗氏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在早期经验中所受的痛苦、惊吓、内疚等都会被压抑到无意识深处,在不知不觉中影

7、响人们后来的言行(Storr199)。如果这时读者断定发现了真相,那也恰好掉入纳博科夫诙谐模仿的圈套。只需少许探究纳博科夫的文学理念,就不难发现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贯反对和强烈厌恶,他曾表示过,弗洛伊德学说以及它那古怪的含义和方法在我看来是世上最大的自欺欺人之举之一。用弗氏思想解读纳博科夫的小说,不但不能领略真谛,反而是落入了意味深长的戏拟陷阱。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主人公对精神分析学说的无情嘲弄,例如亨伯特在昂贵的疗养院发现“耍弄精神病大夫真是其乐无穷”(纳博科夫54),病人可以通过捏造梦境或者原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