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反思_1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_1

ID:5580331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9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_1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_1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_1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_1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_1_第5页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荷塘月色》教学反思《荷塘月色》教学反思《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讲完了,用了四节。成与败,得与失,记之。  《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备时,我花了一些心思,阅读了多篇献和堂实录,积累了九千多字的资料,教案五易其稿,收获如下:  一、对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多理解。  朱自清,1898年出生,1948年离世,年华虽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懂事、能力、才气、骨气,从求学、成长、治学、做人四个角度讲述朱自清的一生,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二、根据不同的段设计多个问题。  以前,我比较会

2、“依答题”,但往往不会“依提问”。现在,有了长进。《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段是重点段,我设计了10个问题,有难,有易,还有趣味性。比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叶子出水很高,像锅盖”?为什么?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可以换成哪些动词?它们和“泻”相比,谁更好?  三、弄懂了“以动写静”和“以动衬静”的差别。  中有好几处“以动写静”的句子,它和“以动衬静”有什么差别,以前我没有深究;这一次备,我弄懂了。  “以动衬静”的目的是要烘托环境,使静景更静,它主要运用反衬手法表现;“

3、以动写静”的目的是要写活静物,让静物呈现出动态的形象,它主要通过想象刻画。另外,“以动衬静”的“动景”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动写静”的“动景”则完全是虚构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识讲解,做到了“活学活用”。  讲“以动写静”时,我以教室里的灯管为例,要求学生把静止不动的灯管,通过想象,让它动起。(灯管亮着,就像一只白烛正在流泪。)  讲“反衬”时,我以学生午餐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不去食堂吃,而是争前恐后地拥到校门外的小吃摊前,为什么?(“反衬”学校食堂伙食差。)  讲“通感”时,我以“听班主任讲话

4、,就像”为例,让学生造句,试着把“听觉”分别转化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学生真是太聪明了,有两个答案,我难忘:  听班主任讲话,就像投进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幸福极了。  听班主任讲话,仿佛美丽的春天就在眼前。  五、重视了堂结束语。  以前讲,我多是“虎头蛇尾”。开篇语,反复酝酿;结束语,却草草收场。这一次,我特地写了一个结束语,以托物言志为主线,串起了的两大内容(柔美恬静的荷塘、素淡朦胧的月色),表达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栖息地”的观点;以一副对联为副线,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与辉煌,表达我对他的钦佩与敬意。 

5、 对联如下:  自华改名,因家庭,勤奋求学,终成化学者;  秋实拒粮,为祖国,凛然抗争,铸就人格丰碑!  欠缺之处,多,且显而易见。  其一,忽视了朗读。  由于要开展小组学习,学生交流、讨论后,还要给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时间,堂流程紧巴巴的,朗读就退居了“次席”。教学时,除了一次齐读全,两次朗读重点段落外,教室里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不读,的美感和韵味,就感觉不到;不读,语的工具性和人性就无从落实。  忽视了朗读,教学就丧失了应有的“语味”。  其二,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  学校实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采用“一学二练三考

6、核”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小组讨论,老师少讲,学生多动”。学生分组了,开始讨论了,他们真的在“研读本,寻找答案”吗?真的在“探究问题,交流思想”吗?即便是真的,为什么我看不到喧闹的互动场面?听到不激烈的争辩声音?教室里,总能发现有几个学生趴着,根本不说话;有的在说话,却是闲聊。  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不起,怎么办?  那就改变设置问题的方式,让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变得”生动、有趣的啊!  如果不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那又该采用什么方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  我的招数不多,难。  其

7、三,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培养。  对于的重点段,我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它的好处,可以起到“一衣带水”、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但问题是,这些问题都是我一个人发现的、设置的,学生被我“牵”着走,他们思考的习惯、质疑的精神、自学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心难安,也慌。  其四,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  分组教学,小组讨论,好是好,但班级人数多,教室小,分多数人为一小组呢?四人,六人,还是八人?分好后,学生如何坐?  学生

8、汇报学习成果时,只能派一个代表。一个小组,如果总是这个代表发言,单调,也容易养成组内其他成员的惰性。换一个代表发言后,他(她)的声音小,且吞吞吐吐,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这又该怎么办?  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我不会随机应变,只能“顺舟顺水”,任其“从流飘荡”。  这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