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27298
大小:3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2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福州十五中 张建真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多,自己启动问题多、机械重复练习多、大课堂形式多,让学生动手少、启动问题少,智力活动少,多层次变式练习少,个人、小组学习交流少,得到鼓励
2、创新少。因此学生是被动地“填鸭式”地接受数学知识,大脑成了数学知识容器,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本文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1、优化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情景去诱发学生某种创新的动机,使其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北师大版)”教学时,我们可作如下设计:(一)观察联想、探究新知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吗?探索:(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内?(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样变化的?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能与x轴相交吗?可能与y轴相交吗?
4、为什么?(二)自主探究、领悟规律4考察当k=-2,-4,-6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三)归纳小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四)探究猜测、知识的升华(1)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取两点P、Q,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过点Q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和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能与原来的图象重合吗?2、
5、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进行创新教育我们知道不同年龄的学生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虽然他们的年龄差异很小或没有,但是由于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以及接受新事物方面的差异,在一个班上有好、中、差的学生是很正常的。如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是数学教师所要担任的重要责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思维空间,“保底但不封顶”,层层递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自信和喜悦,又培养学生的钻研和探索精
6、神。AMNCB图(1)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AN=BM(2)现将△ACM绕C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0,使A点落在CB上,请在画出符合题意的图(2).(3)在图(2)中所得的图形中,结论“AN=BM”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4)在图(2)得到的图形中,设MA的延长线与BN相交于D点,请你判断△4ABD与四边形MDN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第(1)题是几何中三角形的全等证明,第(2)题是图形变换,考查学生动手操
7、作能力,第(3)题是开放性题型,第(4)题是综合性证明题。以上四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通过逐步推进变得深刻流畅。3、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行为的示范者。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要把学生看作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容易接近。还要善于发现
8、学生的闪光点,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回答的不错”,“你真聪明”,“不要紧张,请慢慢讲”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体验到信任与理解。同时课堂上,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敞开思想,民主讨论,共同切磋,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并尽可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