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872613
大小:6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31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摘要:创新,其实质就是创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更是当前高效精品课堂教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该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培养创新数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31-011制定教学目标,做到“上不封顶”教学冃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
2、持“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的原则。“下耍保底”,是指遵循教学大纲的耍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冃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挑战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质疑问难,争论激烈,方法多样。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的完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第七册屮加法的简便运算时,我就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数接近整十、整百的简便计算的
3、原理;(2)使学生能根据简便计算方法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3)通过简便计算,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根据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示了例题:113+59,让学生先观察题冃,认真思考,然后进行计算,尽量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做一做,看一看,有几种方法:(1)113+59=113+60-1二172(2)113+59二112+1+59二172(3)113+59二110+3+50+9=172(4)113+59=110+3+60-1=172(5)113+59二100+13+50+9二172等等,首先要肯定这些方法都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从中找出最简便的方法,这样层层深入
4、,使学生不但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皋本计算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使学生既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2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学会“创新”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一个人只要有创新意识和行为就能超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教学因材施教。按照不同层次和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自己创新素质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
5、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则是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究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乂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学生主动的“学S教师的“弓I”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才是升华、是创新。由此可见,要十分注重“弓I”的设计:一是“引”耍奇界,使学生?学习感到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6、使学生在学习内容时深受启发,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例如:在一年级“钟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牛简单了解了钟表的发展史,并结合讲述各自的作息时间的实例,来懂得时间在我们口常生活中的用途,紧接着提出“如果没有了钟表会怎么样”这一问题,对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产生了认识钟表,掌握和利用好时间的浓厚兴趣。在做好“引”的设计的前提下,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进行自学,其目的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
7、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冃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以达到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无疑处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血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就所能完成的,只有持之以恒,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3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就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只要老师稍加提示或引导其至用自
8、学就可以理解和掌握,而有的学生即使老师再三讲解,却还是一知半解,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