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04656
大小:4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03
《构建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性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构建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性教育[摘要]自然科学基本内容之一的科学精神既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是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精神。具体地说,科学精神既是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和求实精神;又是一种求真、至善、臻美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帮助学生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当前对社会和学生个体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关键字]科学教学、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它应当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
2、人本属性的辨证统一,它的价值应体现为全面发展人的科学素养,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教学把科学知识当成一系列抽象的符号和孤立的结论“传授”给亟待开发的学生,人文教育的渗透湮没于茫茫的题海之中。为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因此,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更要善于挖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
3、、文明、健康、祥和等社会目标的一个根本支撑点,同时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对于广大科学教师而言,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自觉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以科学内容为载体,寻求科学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结合点。突出科学的工具性,渗透人文教育性,着眼人的发展性,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智能型、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任务。我们呼唤“人文性”的科学教育。一、确立人文性教育目标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成为一个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德行等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专业
4、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渗透和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1、教学目标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个性,即必须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2、在教学关系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活动,以发挥其主体精神。3、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多元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求真、崇善、尚美的全方位教育;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在教学对象上,必须面向全体同学,因材施教,力求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5、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体现
5、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互化,重视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生动活泼地学。6、在教学结构上,必须体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组合,必须体现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的兼容并存,构建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7、在教学评价上,必须突出对学习的积极性评价,要强调标准参考评价,目标评价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目标评价为杠杆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智,提高课堂教学的自我反馈调空能力。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
6、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这种人文性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实践人文性教学活动科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科学自身和科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分析教学内容的不同特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7、尽可能地凸现其人文精神。1、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把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实践人文性教学活动的前提,把学生从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的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在“你——我”平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而不应把学生看成是任你支配的“小羊羔”。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意见,而不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