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39350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8
《安顺屯堡与安顺屯堡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安顺屯堡与安顺屯堡人 摘要:安顺屯堡人是600多年前江南汉族文化的鲜活样本。这个特殊的汉族群体,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明代卫所屯田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安顺的地域,汉代已开始少数的屯田,据《元史》所载,元代今安顺一带已有屯军。明代大力推行的屯田制度促进了安顺屯堡的形成,同时也造就了安顺屯堡人群体。不过屯堡人的形成并非单一的,而有着复杂的演进过程。一般说安顺屯堡人是指这个妇女还保持“凤阳汉装”的汉族。随着卫所的解体,屯堡村落化加快,出现了屯堡区域的居民。对于屯堡人的考察,应从历史现象、文化现象、生活习俗、社会发展变迁等层面来审视。 关键词:屯堡;屯堡人;形成;变迁 中图分
2、类号:TU-8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07-05 安顺屯堡人是汉民族中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同它毗邻的少数民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又与其它的汉族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征。按清代和民国所编的地方志书的记载以及综合考察现当代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安顺屯堡人主要是对明代卫所屯田制废弃后,生活在今西秀区、平坝、镇宁、普定、长顺等地明屯军后裔的专称。其境域,以西秀区为中心,东至平坝县和长顺县西北,西至镇宁县,北到普定县,南达紫云县界,大约1340平方公里。根据专家们的田野考察,安顺屯堡人大约有30余万人口,由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许多大姓
3、的家谱来看,这个群体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国的江南地区,故清常恩《安顺府志・风俗志》称说:“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家口随之至黔”,是明王朝“调北征南”的军事策略的遗踪,与明代卫所屯田制有着密切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群体已经传承了600多年,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从聚居的地域来说,安顺屯堡人大多住在以屯或堡为名的区域内,保留了明代的一些军事遗迹;从文化的传承上讲,安顺屯堡较好地留存着明清江南汉族文化的鲜明特征。安顺屯堡人是600多年前江南汉族文化的鲜活样本。自1902年,日本人类学者鸟居龙藏到饭笼铺(今平坝县天龙镇)进行实地考察,认为安顺屯堡人“真是不可思议”,到198
4、0年以后,安顺屯堡人渐渐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对安顺屯堡人的研究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安顺屯堡文化研究与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引起了国内国外广大旅游者的兴趣,安顺屯堡和安顺屯堡人群体得到广泛观注,由此也出现了一些对安顺屯堡人理解不透的误区,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安顺屯堡和安顺屯堡人群体略书窥管之见。 屯田制度是历代政府为军队取得给养和税粮,而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荒弃田地而采用的一项制度。这个制度由来已久,汉武帝时在西域屯田,汉宣帝时赵充国在边郡屯田,三国时曹操在许下屯田,唐以后各代屯田又称营田,有军屯、民
5、屯。元明清各代沿袭屯田制度,卫所屯田称为军屯。明代“盐商在边郡募民开垦耕种,以所得粮草换取盐引”,称为商屯。明代屯田的范围最广,直到明末屯政废驰,清代除有漕运的地方屯田仍隶卫所外,其余卫所屯田改隶州县,属于民屯。在安顺屯堡地域,存在的主要是军屯和民屯。 两汉时期,汉武帝为一代雄主,大力开疆拓土,在西南地区进行屯戍,汉代舸郡中的少数据点也有屯田。元代,今安顺一带属于普定路管辖。贵州为三省的毗邻之地,属于边荒地区,元代统治者鞭长莫及,屯田显得更加重要。蒙古统一中国后,控制天下的国策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通过“寓兵于农”的方式,从而达到“养兵息民”的目的。
6、普定路受曲靖宣慰司节制,元代统治者亦“置屯田为守边之计”,《元史・兵三・屯田》:“壬午,立普定路屯田,分乌撒、乌蒙屯田卒二千赴之。”乌撒、乌蒙指贵州威宁与云南昭通,说明元代今安顺一带已有屯军。《元史・本记》也提到屯田之事,“赦免云南从征交址蒙古屯田租”,又《元史》中提及“普定路所隶部曲”“连结蛮寇,杀掠良民”之事,说明元代今安顺一带有蒙古屯军屯田。这些史料表明在今安顺一带屯田由来来久,为明代大规模驻军屯田打下了基础。 明代大力推行的屯田制度是安顺屯堡形成的历史前提。明朝初年,由于元末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乱,土地荒芜,经济衰败,明王朝略仿唐代的府兵制,采用“寓兵于
7、农”的措施,奖励屯田垦荒,使“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在卫所设军屯,府州县设立民屯,招募盐商于边地组织商屯。屯田制在贵州大为兴起。贵州属战略要地,所设卫所极多,军屯更为发达。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初,各镇皆有屯田,一军之田,足赡一军之用,卫所官吏俸粮,皆取给焉。”又丘浚《大学衍义补》说:“惟我朝之制,就在卫所所在有空闲之地分军以立屯堡,俾其且耕且战。”这说明凡有卫所之处就有屯田,卫所与军屯关系密切。文中还把“屯堡”作为一个专名使用。贵州卫所众多,明初建有二十四卫,由于运粮艰难,数十万大军只能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