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引发的思考:“错”比“对”更耐人寻味-论文.pdf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错”比“对”更耐人寻味-论文.pdf

ID:55094973

大小:89.61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5-09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错”比“对”更耐人寻味-论文.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错”比“对”更耐人寻味-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①难点剖析一案例弓I发的思考:“错"比“对”更耐人寻味■周茉莉错误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线4D至G,联结cG,容易证得△4肋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GcD,接下来只要证明△ADC的结果。当前,很多教师害怕学生m现解题错误,对AGDc即可,过点D作AC、GC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司空见惯。在这种惧怕心的垂线,垂足为点E、F,先利用角平理的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而不分线的性质证明DE:DF,再分别利注重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启发学生进行讨论用Ⅳ,

2、

3、证明△DEBADFC、△AED会得m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只接受正确的知△AFD.识,而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以至于看不出错生庚:我认为,事实上戊同学和误或觉察到错误却不会订正。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己同学的思路是一致的关心学生用对知识,忽视了让学生会用知识。(众生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来自学生抑或教师的错误,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着⋯⋯)珍视的资源。因为,由着这个错误的源头追索、反思,师:各位同学,事实,不添辅助线也可以证明。不仅能走出误区,而且还会另有一番风景。(如图4)笔者在《等腰角形》的教学过程

4、中,碰到一个颇有意味的教学案例,在咀嚼、回味的同时,更有一些教学感悟和思想油然而生,如今撰文,以飨同仁。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j角形。一般的教师都觉得这个定理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如冈1):作厶4的平分线(教科书上的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辅助线添法,比如说作BC边上的高线。辅助线的添法可以作厶4的平分线,也可以作BC边上的高线,但是作BC边上的中线是不行的;在备课过程-GB中曾有一个教师指出,可以不添辅助线证明此定理。

5、笔者在本节课教学的开课伊始,让全体同学动图34手两一个等腰三角形,于是,各种各样的画法呈现在(众生期盼。)全班同学的面前。当然,判定定理所昭示的方法也在师:在△_4BC与△CB中,其中。那么,画法的正确性必然是需要探究和论证I厶4=乙4、的。怎么证明呢?{BC=CB.’.△ABC△ACB(AAS)lB=C生甲:可以作AABC的角平分线D,然后利用AAS判定AB、AC所在的两个_一角形全等。.AB=A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师:OK!(此举得到了所有同学的认可。)..AABC是等腰角形(哇!太有趣了!)

6、生乙:还可以作BC边上的高因此,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冈为错误也线,也是利用AAS~I]定、AC所在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种疑问、闳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数学生丙(急切地):作BC边t的中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的过程,线。是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复杂化、并逐渐接师:请同学们将丙同学提供的近成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七说,错误不过是学生住证明思路写来。C数学学习过程

7、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很快,有一股强烈的声音在涌BD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动:不行,i角形的全等不能得证!P鞠1水平,也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与修正,才使因为现有的条件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不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分析错误、正视错误是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为了最后消灭错误,教师对待错误的惧怕心理和严众生(嚷嚷):老师,作中线不行啊!厉态度要转变为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应学会欣赏师:作中线果然不行吗?作中线一定不行吗?作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通过研究学生的

8、创新中线绝对l不行吗?解法及其思考的过程,可以触摸到学生思维的灵感,(空气有些许沉寂,众生开始思索,继而有议论可以教学相长。声起。)正因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j‘会有教生r(沉吟地):我认为作中线也是可以的,只是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略麻烦一些,需要证明两次全等。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只有fIJ了错,课堂才能生生戊:经过点D作AB、AC边上的垂线,(如图2)成。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垂足为点、F,先利用AAS证明△D△D,再利泼的,教学才是最美的,

9、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用HL证明△AED△AFD。的。所以说“错”比“对”更耐人寻味。生已:还可以倍长中线来证明,(如图3)倍长中(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孺子学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