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714495
大小:24.7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0
《云南孰山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叶专题古诗:山中城东早春教案新版苏教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叶》专题古诗:《山中》《城东早春》课题《叶》专题古诗:《山中》《城东早春》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2、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情感。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情感。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复习背诵默写《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题红叶》二、学习《山中》(一)复习作家知识(王勃)(二)交流课前收集的写作背景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
2、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三)熟读理解诗歌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2、理解诗意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今晚暮气沉沉,更难耐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按要求读背诗默写、在小组内交换评改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交流1、讨论:(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以深秋景色更着黄叶点染渲染悲怆色彩,抒发久客思归之情。(2)“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写
3、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明确:秋夜落叶图思归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3)杜甫有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与《山中》的意境接近,说说为什么?明确:都表现了秋日的肃杀萧条和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2、赏析写作技巧:①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②烘托手法:“况属高风晚,山山
4、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③情景交融:前半抒情,后半写景。诗中的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诗人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一种悲凉深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三、学习《城东早春》1、了解《城东早春》背景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2、熟读诗歌3、合作探究补充笔记朗读小组内说说自己理解小
5、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交流①《城东早春》一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春天的早?明确: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②“清”字的有什么妙处?明确: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③作者借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明确:诗人慧眼赏早春景色,暗含要有敏锐的感觉,发现新东西,写出新境界的寓意。4、理解赏析①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②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
6、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③第三、四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④诗中理趣: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朗读诗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交流听讲、补充笔记课堂练习练习背诵古诗。小组内交流学习诗的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背诵、抄
7、写古诗。板书设计1、《山中》以深秋景色更着黄叶点染渲染悲怆色彩,抒发久客思归之情。2、《城东早春》诗人慧眼赏早春景色,暗含要有敏锐的感觉,发现新东西,写出新境界的寓意。教学反思指导学生弄懂诗歌的主旨,不必多讲,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和欣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