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081709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3
《课题1822菱形第一课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18.2.2菱形(第一课时)授课人邢存雷授课时间2014.4.17教材分析《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情分析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
2、乐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
3、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难点。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三
4、角板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活动一:1.(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它们都有哪些性质?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活动二:量一量,折一折,猜一猜,填写下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
5、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四个角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你能证明上述猜想吗?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二是菱形的对称性。对于这个地方,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然后由几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再由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等腰三角形等性质引出菱形
6、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又知道了菱形的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让学生类比矩形的研究方法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用直观的教具演示,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活动三:例1、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B=5,AO=4.求BC、AC和BD的长。D2、如图,在菱形ABCD中,若∠ABC=2
7、∠BAD,则∠BAD= ,△ABD为 三角形.变式 若E是BD上任意一点,AC那么AE与C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BADCOB例 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和花坛的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解法略教材56页变式训练: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DB=6㎝,DH⊥AB与H.求DH的长.(看时间的进度是否进行训练)ABDCOH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
8、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