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宋医家对泄泻的认识-论文.pdf

浅谈两宋医家对泄泻的认识-论文.pdf

ID:53748194

大小:244.4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2

浅谈两宋医家对泄泻的认识-论文.pdf_第1页
浅谈两宋医家对泄泻的认识-论文.pdf_第2页
浅谈两宋医家对泄泻的认识-论文.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两宋医家对泄泻的认识-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西中医药2014年4月第4期总45卷第376期浅谈两宋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占永标(浙江萧山医院浙江杭州311202)摘要:通过对两宋时期主要医家及其著作的系统整理及研究,归纳面的发展,为泄泻的临床诊治及其中医药文献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泄泻;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三因方;4-斋直指方;济生方中图分类号:R一092文献标识码:A两宋时期经济繁荣,学术昌明,两宋皇帝十分重视中医学的发展,颁布的医学诏令超过了宋以前任何一个朝代,也为此后的元、明、清政府所无法比拟_1]。在民间,受“尚医”文化的影响,一大批文人志士投入到医学中

2、去,他们潜心研究医学理论,收集和验证有效方药,探究养生之道,编撰了大量方书。因此,两宋是中医学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宋金元时期“兴学肇新”奠定一『’基础。泄泻是临床的常见病、难治病,两宋医家通过探究两宋以前关于泄泻的理论基础,搜集、整理和创制治泄良方,在泄泻食是泄泻的主要病因,风冷之邪是主要的致病邪气,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均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而肠胃虚弱是导致泄泻的内在因素。泄泻总由上述本文通过对两宋主要医学著作的系统整理和研究,病因引起脾胃损伤,水谷不消,大肠虚寒所致。梳理泄泻在两宋时期的发展历程,为其临床诊

3、治及2.2《圣济总录》六淫致泄《圣济总录》认为泄泻文献研究提供参考。有水泻、濡泻、飧泄、洞泄、鹜溏的不同,故病因亦有1两宋医家对泄泻病名的认识相应的不同,水泻与冷热不调有关,脾胃虚弱是水泻中医对泄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的内在因素,上述病因导致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两宋以前,各医家将泄泻与痢疾混为一谈,如《难走肠间,紧固不能,如注水之状而成。濡泻由寒湿困经》将“痢疾”与“泄泻”一并在“五泄”中论述;张仲脾,胃失腐熟,清浊不分,水走肠间,随气而下所成,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晋唐时期将泄泻寒湿是导致濡泻

4、的重要致病因素。飧泄是由脾胃之与痢疾合称为“下痢”或“泻痢”,鉴于此,两宋之前气清浊交错,风邪干胃所致,所谓“清气在下,则生泄泻往往与痢疾一并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两飧泄”“久风为飧泄”,风邪侵袭是飧泄发生的主要宋时期,《太平圣惠方》虽在多处仍存在泻痢的论因素;鹜溏是由脾胃气虚,为风冷所乘,阴盛藏寒,糟述,但在《治脾劳诸方》中已有了泄泻的概念,在五粕不化所致,所谓“脾气衰则溏”,脾胃虚弱是鹜溏十九卷中专设《治水泻诸方》一篇将水泻的论治从发生的主导因素,风冷之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邪气。诸痢中独立出来进行论述;《圣济总录》

5、则出现了洞泄的发生与风寒热邪致病均有关系,发病以长夏大量的“泄泻”词条,并对水泻、濡泻、飧泻、洞泻、鹜为主,如《内经》所云:“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春伤溏进行了单独的论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于风,邪气留连,至夏发为飧泄,至长夏发为洞泄”。称《三因方》)专门设立了《泄泻叙论》篇对泄泻进行《圣济总录》与《太平圣惠方》对泄泻的认识相比,论述,并将泄泻分为虚寒泄泻、实热泄泻、冷热泄泻《圣济总录》对泄泻的分类更为具体而详实,更强调3种,泄泻的病名逐渐确立后世医家延续了此种风寒湿热等六淫外邪在上诉各类泄泻发生发展中的·3·J

6、IANGXI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作用。面:2.3《三因方》三因致泄《三因方》将三因理论应(1)辨证治病,讲究脾胃为本。钱乙诊治小儿用于泄泻病因的探讨,将泄泻复杂的病因概括为外泄泻,往往采用先调治其脾胃,使中气恢复,再治其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三个方面之中,具体全本病,或先攻下后补脾健胃等,重视脾胃作为后天之面而符合临床实践,其中风寒湿热是导致泄泻的主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如钱乙治疗伤风自要致病邪气,“寒甚为泄,春伤风,夏飧泄”“热湿之利,认为s],JL脾脏虚怯,

7、故先补脾后发散。而对伤气,久客肠胃,滑而利下”,其将风寒湿热之邪所致食,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下后不忘和胃,泄泻归于外所因;不仅外邪可致泄泻,情志不遂亦可如对冯承务子,伤食,吐利不食,壮热,钱乙结合其引起泄泻,如“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本怯而虚”的特点,认为“不可下”,“下之虚入肺则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并将其归为内因;而嗽,人心则惊,入脾则泻,入肾则益虚”,此时应予由饮食生冷、劳逸所伤所致的泄泻归为不内外因。“消积丸磨之,为微有食也”,对宿食在内者,可下,“三因致泄”思想对南宋各家影响较

8、为深远,严用和但下后需不忘补脾。《济生方》对泄泻病因的认识就与《三因方》基本(2)方药配伍,契合“易虚易实”。钱乙,'bJL泄一致,认为风寒暑湿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是导泻的治疗以柔润轻灵为特点,注意顾护胃气,用药侧致泄泻的主要病因。重脾胃调和,切忌峻补峻泻。《小儿药证直诀》多处2.4《仁斋直指方》脏腑功能失调致泄《仁斋应用益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