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54794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9
《古代医家对痹证治疗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医家对痹证治疗的认识作者:王宝娟何羿婷高常柏【关键词】痹证中医药疗法 痹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但治疗却较为困难,临床多以肌肤、血脉、关节等处酸麻重着、疼痛,甚或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是目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历代医家医著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论述颇多,现仅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方面加以探讨。 历代医家关于痹证的治疗均建立在《内经》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论述的基础之上。《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故历代医家在治疗痹证时多以祛风、散寒、除湿为基本治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痹证认识的发展,各个时代关于痹证的治疗方法又有着
2、各自不同的特点。 关于痹证的治疗,《内经》中未具体论及药物的内治疗法,主要记载了针刺和药熨等外治疗法。《灵枢·官针》云:“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短刺者,刺骨痹。”根据病邪在何处,而分别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中……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采用了淳酒、蜀椒、干姜、桂心等辛温之品外用治疗痹证。但治疗方法基本是以辛温散寒为主。 汉代张仲景详细论述了痹证的
3、治疗,既有具体治法,又有具体方药,在《内经》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挥。提出了利小便、发汗以治湿痹的具体治法,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在治疗中常用五苓散、麻黄加术汤等方剂。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提出“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以调和营卫、温阳祛瘀、祛风除湿。张仲景还继承了《内经》的针刺之法,对于血痹轻证,用针法引动阳气,令阳气通行,血
4、行通畅,风邪得解,而对于素体阴阳不足又感邪较重者,治宜温经通阳,和营行痹,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此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虎加桂枝汤、藜芦甘草汤、甘姜苓术汤等诸多方剂,也都是治疗痹证的经典成方,这些方剂被后世统称为治痹经方。隋、唐、宋时期,对痹证的治疗又有新的发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痹证的论述,既以《内经》为圭臬,又有所创新,对发展痹证的治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诸病源候论》中提及了以汤、熨、针、石等法治疗痹证,却未阐述具体方药。详细描述了按导疗法(包括气功、自我按摩、关节运动操等),治疗痹证的按导方法有30多条,认为按导疗法
5、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化痰消肿等作用。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诸风》云:“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解痉重,或腰痛挛脚重痹。”提出了痹证日久,则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同时兼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品,方选独活寄生汤。此方为后代直至今世医家广为运用。宋代《普济本事方》用麝香丸治疗本病:“麝香丸,治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疼痛……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凡是历节及不测疼痛,一
6、二服便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则用五痹汤来“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并皆治之”。南宋严用和创拟的蠲痹汤,主要治疗“身体烦痛,项背拘急,或痛或重,举动艰难,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一直被后人所沿用,被认为是通用的基本方。宋代《圣济总录》把诸痹分为痛痹、着痹、行痹、风冷痹、风湿痹等,指出寒邪甚者为痛痹,“治宜通引营卫,温润经络,血气得温则宣流,自无壅瘀也”,拟方有茯苓汤方、天雄丸方、去毒丸方、当归摩膏方、茵芋浸酒方;湿气胜者为着痹,“治宜除寒湿,通行经络则瘥”,拟方有石斛散方、侧子汤方、附子丸
7、方、天雄浸酒方、白花蛇丸方、茯苓汤方、干蝎散方、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风气胜者为行痹,“治法虽通行血气,宜多以治风之剂”,方有防风汤方、羚羊角丸方、萆薢丸方、山茱萸丸方、干地黄丸方、附子酒方;寒气多者,谓之冷痹,方有巴戟天汤方、牛膝散方、虎骨散方、菖蒲散方、萆薢丸方、白敛散方、羌活饮方、楮实丸方;而“风湿痹者,以风湿之气,伤人经络而为痹也”,用防己汤方、海桐皮汤方、白花蛇丸方、苍耳饮方等方药。 金元时期,出现了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的局面,痹证的治疗方面同样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完素以“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病”立论。对痹证的治疗,
8、多主张据证治痹,寒热温凉攻补,各选其宜,并不是片面地、机械地运用寒凉药物。张从正则主张采用汗、吐、下法,在《儒门事亲》中指出:“夫大人小儿,风、寒、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