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63888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1
《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因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因的认识 Abstract:Toepidemicdisease,notcorrectlyknobodyTCMtruequalityofnatureandhumanbeingcorrespondingmutuallyindifferentiationofsigns.Onthecausamorbiofepidemicdisease,itisfarnotenoughicroorganism,thebodyantidiseaseability,theinfectionofpathopoiesiaandbiologicalfeature
2、sareallcontrolledbybigenvironmentofnature.Tousetheory“fiveelementsandsixpathogens”andgraspdevelopmentrulesofthediseasecanimproveTCMlevelincuringandpreventingepidemicdisease. Keyicdisease;causamorbi;InternalClassics;theory“fiveelementsandsixpathogens” 对于疫病的病因,《素问·遗篇》提出了“三虚”说
3、:“人气不足,天气如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所谓“邪鬼”、“五尸鬼”,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为“虚邪贼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致病微生物,而致病微生物侵犯人体,中医学认为需要具备另外两个条件:“天虚”和“人虚”。“虚”不等于“弱”,“虚”的本义是空隙。天虚是天气有虚而戾,虚邪是乘隙袭人之邪,人虚是有隙可乘之人。 “三虚”致疫说,较为完整地指出了产生疫病的三大因素。 人和自然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体。人与自然的运动变化,都是有一定节律的,《黄帝内经》总结
4、了自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创立了“五运六气”学说。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等,都是与自然界的五运六气对应而产生的理论。《素问·遗篇》是讲五运六气的专篇,故文中讲的“天虚”,主要指五运六气的失常。《黄帝内经》论述疫病的发生,非常注重“伏气”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中有“三年化大疫”的理论,这是中医伏气致疫说的极致。但由于《素问·遗篇》的长期失传,此说未能在后世医家中产生大的影响。 西晋王叔和《伤寒例》中说:“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段论述有两个毛病,一是“寒毒藏于肌肤”之说纯属臆想,故遭到
5、后世医家的攻击;二是忽略了发生疫病时的“虚邪”因素,容易使人对伏气致疫说产生误解。 东晋医家葛洪《肘后方》注意到了虚邪的因素。他在“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中说:“其年岁月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这里的“鬼毒”与《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邪鬼”、“五尸鬼”同义;“温病”在这里是指“瘟疫”,古无“瘟”字,“瘟”写作“温”。 “疠气”应作“戾气”,《诸病源候论》称“乖戾之气”,即不正常的运气。因“戾气”遇上“鬼毒相注”会产生疫疠,故“戾气”也被称作“疠气”。但“戾气”的本义应是疫病未发生前的阴阳乖戾之气,而“疠气”则指已发生疫病后的“疫疠之气
6、”,故“戾气”与“疠气”本应有层面上的差别,不仅是“一声之转”的关系,将“戾气”与“疠气”混称,就模糊了“戾气”作为不正常运气的原始涵义。戾气影响人体可以即时发病,称为“时气病”;可以不即时发病,成为一种潜伏因素,遇到“鬼毒相注”时再发病,这种潜伏因素就叫做“伏气”。古人观察到大的疫病发生前大多先有运气的失常,而且这种运气失常与疫病的发生往往有一段时间间隔,故有“伏气温病”之说。 东汉后期至隋代的历朝政府多次采取了严禁谶纬的政策,“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隋书·经籍志》语)。五运六气虽非谶纬,但因运气学说涉及预测,容易
7、被误解成谶纬(现代也有人把五运六气说成谶纬)。因此,严禁谶纬的政策就很可能殃及池鱼,导致五运六气学说的隐佚,这是为什么专论五运六气的《黄帝内经》第七卷会在南北朝时期失传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唐代中期王冰发现并在《黄帝内经》中补入了运气七篇大论,以后又发现了专论运气变化与疫病关系的《素问遗篇》,使运气学说重新受到重视。经北宋政府的提倡,运气学说成为宋代医家之显学,宋金元医家论疫病大多会运用到运气学说。 明代吴有性则比较注重于对“邪”的因素的研究。吴氏在《温疫论》中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氏感觉到
8、了直接致病原的存在,他把这种能直接致病的“异气”亦叫做“戾气”(故今人多称其为“戾气说”),但他讲的“戾气”已完全不同于古人“乖戾之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